工作生活

批判性思维和技术学习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醉饮满天星

读研的时候,一个学弟比较喜欢哲学,有一次和他一起吃饭,还有一个非洲留学生。学弟就问那个留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哲学”?那位留学生回答,“我来到中国学习,学会了使用筷子,学中文,入乡随俗,我认为这就是哲学”。
这个回答给我留下了极大的印象。我也始终认为,哲学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置于神龛之上的东西,哲学虽然是思想的事情,但是仍然一种日常生活的理论表现。哲学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每个人都有智慧,智慧可以因人而异,只不过我们平时不认为那些其实已经是哲学罢了。
近期接触哲学起源于一次团建活动,关于马克思相关事迹和成果的分享。表弟推荐我在喜马拉雅上听了听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后来我又听了听吴老师的《哲学与我们的时代》。
当时这个分享只是提出了面对纷繁世界时,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仍然没有想清楚如何开始独立思考。我想,也正同吴老师所讲,在当今时代、当今中国,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开始思想。
回顾我这一路学习生涯,大学之前,我都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学得快、成绩高,夸我聪明,大学之后,翘课玩游戏,差点没了学位证,痛苦地复习、补考、考研。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亲戚朋友同学说我聪明、学习快,但是我自己深知不是那么回事,我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多么聪明之处。特别是研究生转专业到计算机之后,欠缺了许多基础知识架构,日常的工作如同空中楼阁一样,缺乏对底层的了解和全局的架构思想,只是一个单单纯纯的码农罢了。
这件事情让我焦虑以及困惑,虽然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也是在努力学习,但是我感觉自己仍然学习节奏不对,况且没有了年轻时那样单纯执着的念头,心思复杂、易受外界干扰。最为致命的是,我认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不会思考、不清楚一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是一种消极学习,并没有从学习中找到多少幸福感。
高晓松说,人一辈子不可能明白所有的事情,古人说四十不惑,不是到了四十就什么都知道了,不惑是原来不知道的,有的也不想知道了。
生活中太多事情,太多感受会让我对这句话产生同感,但是我仍然想要从俗世的消极中找寻不一样的、积极的东西,听见内心的声音。

吴晓明教授所讲述的内容中,我有几点印象很深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