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一的唐诗
俗话说“文无第一”,文学作品很难分出胜负,到底孰优孰劣往往只能各花入各眼。有时候大家相信公论,多数人都说好的一定是好的。但高明的作品往往不会流俗,只能被少数人欣赏。
那么,少数权威的意见就一定可以作准吗?也不尽然,时代风尚和个人偏好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吗?人总是会进步的,你在今天下的判断不一定还能得到明天的认可。
这样看来,要想选一首可以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必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真的可以选出一首,那就是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他流落在夔(kuí)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肺病严重,生活困顿。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
诗当然写得很好,最有杜甫招牌式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但你当然可以找出成百上千首唐诗来挑战它。是的,凭什么说它比“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更好呢?凭什么说它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更好呢?貌似说不出理由。如果真的说不出理由,它又凭什么可以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呢?
理由还真说得出,这还要从诗歌的体例说起。
这首诗在体裁上叫作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言”是指每句诗固定七个字,“律”的意思是“格律”,也就是格式、法律。
律诗的“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句诗的结构安排是固定的,二是每个字的声调安排是固定的。如果有任何一个细节违反了这些硬性规定,就叫“出律”,也就是在诗歌世界里违法乱纪了。
你可以把律诗当成诗歌里的八股文,其实律诗不但比八股文出现得早,还比八股文对形式的要求更严格。人们常说八股文束缚思想,但唐诗的独创性恰恰就表现在八股文一样的律诗里边。
律诗是唐朝的新兴文体,因为是新兴的,所以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相应地,把传统的、比较自由的诗歌写法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既不讲究章法,也不大在乎音调,只要大体上每一句的字数相同,每两句都押韵,就可以了。所以自由散漫的诗人爱写古体诗,比如李白;精雕细琢的诗人爱写近体诗,比如杜甫。
人们常说李白和杜甫是唐诗世界里并肩矗立的两座高峰,这话从艺术高度来说当然没错。但如果从唐诗的独创性来说,是杜甫而不是李白把近体诗的艺术潜力拓展到了极限,所以杜甫才最能代表唐诗的成就。
近体诗和古体诗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对称美,简单讲,就是把诗当成对联来写。
唐诗在诗歌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对称美探索到了极限,而在这一种探索的道路上,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诗人就是杜甫。
在杜甫的所有诗篇里,这首《登高》不但句句形成对仗,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和“不尽长江滚滚来”;
甚至每一句之内,不同的词语和意象也会形成对仗,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里,“风急”对“天高”,和这一句相对的“渚清沙白鸟飞回”里,“渚清”和“沙白”对仗,一组小对仗组成的单元和另一组小对仗的单元形成更大的一组对仗。
这是只有古汉语才能达到的形式美,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望尘莫及。所以说,让这首《登高》来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它是当之无愧的。
整理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