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春秋》中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说话,或许人人都会,但能把话说好,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古往今来,不难发现,不懂得掌握说话分寸的人,一般难成就大事。
而能成大事者,往往学会了说话之道。很多时候,一个人说话的分寸,就是他做人的尺寸。
出言有尺,是一种智慧
所谓“较短量长,惟器是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为人处世如此,说话亦是如此。
与人交谈中,不是表达得越多,就会越好。有时候,话说太多,表达不恰当,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方知,最恰当的表达,才是最美的表达。
《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一位小女孩遗憾离场。
主持人董卿,看到小女孩脸上的难过以及强忍着的泪水,却没有立刻安慰她什么。
而是等到她走到台下之后,才轻声送上了一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小女孩在台下听后,终于控制不住情绪,默默擦起了眼泪。
原来,董卿看出小女孩的故作坚强,为了照顾小女孩的情绪,一直等到她走到台下,才说出自己的送别话语。
好的语言,好的表达,从不在于说话多么出彩,而是懂得说话有分寸。
把话留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并且说得十分得体,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论语》中有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会说话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之下,总能第一时间洞悉别人的情绪,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懂得用最恰当的话语,表达最真切的关怀。
把握说话的时机和尺度,懂得出言有尺,伺机而说,才是一个人高情商的表现。
说话有德,是一种修养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与人相处沟通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
要知道,说话不伤人,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身的一种修养。
有一位导师,因为知道有学生非法停车堵住学院的入口,所以非常凶悍地冲进教室,对学生们大喊:“是谁的车堵住了车道?”
当车主回答时,那位导师又吼道:“你马上给我开走,否则我就把它绑上铁链拖走!”
虽然那位学生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导师也不该在当庭广众之下对学生们大吼。
最后,学生们因为不满导师的说话方式,向学校提出了投诉意见。
若是这位导师用友善的口吻询问,并建议车主把车开走,我想,那位学生一定很乐意把车开走,学生们也不会因为导师的话而感到愤怒。
想起有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不经意间就会使用语言暴力,而这样的伤害,通常都是不可逆的。
说话时,要懂得尊重别人,三思而后行,不要随意出口伤人。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互相的。
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在尊重你自己。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欣喜若狂;也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恼羞成怒。
把握了说话的分寸,才能更好地表达话语,让说出口的话更富有魅力。
有一个姑娘迷上了小提琴,于是她每晚都在家里兴致勃勃地拉个不停,然而她拉的声音不尽人意,遭到了家人的嫌弃。
伤心之下,她跑到了公园里练琴。
当她演奏完毕后,突然听到了一位老奶奶的赞许声:“我的耳朵聋了,声音听得不太清楚,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
受到鼓舞后,姑娘每天晚上都到公园里练习小提琴。
终于有一天,姑娘的家人发现她的琴声变得十分动听,便问她是否有什么名师指点。
当姑娘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时,家人才告知她,那位老奶奶是附近的一位邻居,她的耳朵并没有聋。
老奶奶一句恰到好处的善意之言,不仅给了姑娘很大的信心,还使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
可见,舒服的话语,能让人如沐春风,更能给予人莫大的力量!
少说话,是品行;会说话,是品德。
话不需多,只需贴心温暖;
言不需重,只需掷地有声;
语不需繁,只需巧妙恰当。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就是拿捏好一个“度”字。
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感,就是把握住了人生的命运。说话的分寸,就是做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