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书

2023-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千盐万语
思无邪

(一)读书与辩证法

春风拂面,阳光正好,读书好时节。还是要读一些无用的书,回想起来,最自在的时光,皆是因读了些闲书,因而内心自在。

大学时,许多人热衷成功学,卡耐基之类,我那时一点不爱读这些,借来买来还是以系里书单为主,专业课和文艺女青年人设的双需要。

读了什么内容,早忘记,只有一些作者和书名有点记忆。可是,读过的书对你产生的影响并非当下立见,需要和时间搅搅搅,全部融为一体,就会慢慢发酵。

人到三十岁左右就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当你开始思考,上帝就会发笑——思考表示你有生命,有选择权,有塑造自己的力量。

人生意义这个话题实在有点大,过往把人生规划掐到60岁,从那时候往回推,再七年一个周期去实践。当然,至今其实也才走了一个七年,落地的情况一般般,意外总是有,整体自己还能看。今年算第二个七年的开始,又是本命年,这个头看起来起的有点没气势,春天来了,本命年的运势依旧不高。

幸好,心态莫名其妙还过得去。阿Q精神莫不如此?

人们常叹“一年之计在于春”之类,是鼓励年轻人还是感慨岁月,不得而知,但这个理是对的,要认可。

昨天在《圣经》里看到说,有些人虽然言行不一,可我们要将其为人和其说的话区分开,或许其为人确实表里不一,而其说的话有些不无道理。

这是多么智慧的辩证,我们也并非不知不懂这个理,只是想不到,或者面对这种表里不一的人时,容易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往往就忽视了一些细节。

就如读书一样,你或许读过很多书,也明白很多道理,但你不一定能做到书里所说,写书者也不一定如其所写的那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本书的认可,也不能因为读书的人没有做到书中所写就认为读书的人有问题。

这种思考感觉如何?

(二)开悟与修仙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应对那些关于对错抑或好坏的纷争呢?

按照开悟大仙们观点,世间并无所谓对错,是我们的心让对错发生和存在。

这怎么说呢,修仙者确实有一定人生高度,很多事看的更开。

同时,我又怀疑,有些修仙者之所以走到接纳世间无对错,或许是因别无选择,无路可走时将妥协当成接纳,接纳久了也就放弃了选择。

有段时间,感觉自己也走到了这种修仙的地步,逍遥自在,悠哉悠哉。同时又发现,这需要环境和氛围,也就是场域,有时,若场域错了,修仙者会为修的过早过快付出一定代价。

经过来来回回尝试,才明白,并非修的过早过快,还因修仙并不是一往无前的事,过程里会有反复、纠结、犹豫、迷茫等等交织在一起。成仙哪那么简单,否则岂不是人人都能成仙了。

但后来,我又变了,因为读了王阳明大仙一点东西,读的囫囵吞枣还没读完,后来干脆改为听书,懒汉总是有办法的。

这位大仙可谓望尘莫及,从古至今,顶礼膜拜者不计其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桃李满天下,不分贵贱。

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在龙场悟道时为那些今天来看近似野人的当地居民讲学的场景。

此位大仙常被拿来和另一位大仙曾国藩做对比。

普遍的说法是,两人的相似之处是经历过人生巨大挫折后迎来人生巅峰,不同的是,王天资聪颖可惜英年早逝,曾天资愚笨后天忍着各种病痛隐忍奋发。

很多人说,王有先天优势,家世优渥,天赋异禀,普通人还是学曾更靠谱,毕竟我们大多数也都是普通人。

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许是,学习曾大仙早期因性格强势口不择言惹祸上身官途停滞,后痛定思痛以圆滑世故入世,顺利融入官场这一段吧?

也难怪,谁没有年少轻狂呢?被社会吊打的例子比比皆是,枪打出头鸟的事情自古不尽其数。

试问,世间有几人可有胸襟容纳后来居上者?真做到这一点,也是值得敬佩之人。当然,后来者倘有真材实料,名正言顺,也无话可说。

而王大仙,确实是老天爷赏饭吃,年少有为,悟性极高,请收下我这位几千年后的小粉的膝盖先。我最为认可的其实还是他最为知名的~那啥来着?我们如何发现一个人的底色,就是在那个“一刹那”间鉴别出良知何在。

二人相比,很难说选择哪种做法或者后世人们研究出来的各种派别。

建议你学习曾的人,不知有没有告诉你,曾是大功臣,通过自律改变自己,刻苦努力,还和左宗棠和好且并肩作战。另外,他为自己家族兄弟等开的绿灯也不在少数,这也是我对他比较介意的点,非常影响他在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我们在学习曾的时候,要不要绕过这个点呢?如果绕过了,毕竟大清最后确实亡的没脸没皮,仗打的很多,赢的几乎没有,钱赔光了。

若不绕过,那么要如何来阐述?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好像可以用“差不多算了/别较真/水至清则无鱼”之类的话来解释,好像也无伤大雅。

再说王的致良知,我们到底如何阐释和理解?

《传习录》里有个小故事很深刻,大意是:一人说,小孩子不知何为格物,只能教育他们打扫卫生之类的事。先生说,小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格物,打扫卫生也是一种格物,好比小孩子在玩耍嬉戏,但是见到师长也会有相应的礼节,这便是小孩子的格物。又说到,何为知行合一,这种格物便也是其一种。

太妙了是不是?

所谓良知或知行合一,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们知道见到自己的老师要有礼节,他们就去做了,这就是小孩子的知行合一吧?

(三)人生意义与使命

再回过头说说读书和人生意义。

其实前面说了一堆,用尽了所有文学素养,是想表达,读书是好的,修心养性,可是,读书是读书,现实中要借书中知识,也不可生搬硬套,对号入座这种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爱干,咱读书人可别乱干。

读书是帮助更好打开世界,打开内心,同时读书并不能代替思考,也不能从读书中获取真正的人生意义。

那么,人生意义从何而来?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必不可少逃不掉的修行,那么,我想借用稻盛和夫爷爷的话表达下我的态度:工作就是修行。

其实,在一些讲人格发展的心理类书籍里,也有提到,去工作便是最好的修炼人格之路。不管你有什么人格缺陷,或障碍,都可借由工作中的磨炼得到完善。

想来,这和爷爷说的提高心性,提升灵魂质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天读那本《使命感:如何讲好企业故事》,最后一章的标题叫“使命践行者:基于真实品质与价值观”,其中有一个小标题叫“寻找可以支撑你使命的个人和组织。”

能够支撑你的使命的个人和组织,这句话特别清晰明确的说明了企业故事践行者的画像:真实品质和价值观。

(四)价值观与领导力

说到价值观,就不得不说领导力了,在领导力发展的阶梯里,顶端是上善若水。

记得之前在一个指导人群里发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一个人的领导力水平和他的自我认知水平成正比,不可能超越他的自我认知。

这里的领导力,不仅包括权力,还包括非权力领导力,抑或叫影响力。

近几年也刻意训练非权力领导力,比如做一些线上训练营的公益助教和教练,公益职业生涯规划师,组织新精英的线下做自己节等。

最开始做助教时,有点不自信,新精英的学员质量整体很高,有不少有留学经验的大厂伙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个人能力非常优秀,思维很快,促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伙伴会有很直白的回应甚至反驳。不过,这些也让人更看到自己和优秀伙伴之间的差距和不同。

走完新精英的课和实践,自我觉察意识提升很多,后来去乙方走了段路,对战略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又囫囵吞枣读了几本战略类的书,虽一知半解,总归有所提升。

乙方时间虽不久,让我看到自己还需提升的点和方向。如果你感觉职业发展卡住了,在面对跳槽时,尽量选择不同的视角,换位思考可以帮你突破卡点。

最近在思考如何上善若水,以及必要条件。

其实从机会主义到上善若水,不是一条平坦大道,也不一定要一一经历,唯一要注意的可能是,领导力的提升靠理论知识是虚空的,必须有实战。

好比我之前在战略这个层面的实践其实是有缺失的,我并没有大型企业的总监或高管职业经验,制定战略的机会更多还是老板和高管,有几份直接和老板汇报的工作经验,可战略性体现的并不明显。

但我剑走偏锋,意外得到宝贵的教练方面经验,过往几年测评中,也基本是教练型,这并不意外,做题时就能看出选项里哪些属于教练型领导力。

另外,也和忍不住一颗好奇心有关,老板推荐啥书我就去找来了解下,偶尔不小心撇见领导们桌子上的书,立马搜一搜,这多少也能和老板的思想对齐不是。

新精英的个战课,是非常系统的战略性思考逻辑,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同理,当经历过内测课到首期课再到助教和教练的路程,把课程搞透后,对企业的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当然,这里的深刻是和自己过去比较,和专家还相差甚远。

这些歪打正着的实践,加上乙方经历和一些阅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战略层面的不足。

(五)思无邪~

毛爷爷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接下来,选择怎样的人和组织就看你是怎样的人了。

首先,你要确保你正在或者即将做的这个自己是真实的,或者说,你一直都在做真实的自己——你拥有属于你自己的真实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这些品质和价值观是你在选择以及他人选择你时的关键所在。

无论何时,道德准则和价值观都要与你同在,因为它们才是支撑起你的使命和一切行为的特征和杠杆。

其次,你必须确信自己的信仰,还要更加开放,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真实之处。

你要明白,有效的领导力是发挥优势和潜能,如果丢失了你的真实品质和价值观,你的优势和潜能就不可能被激发,你就创造不出价值。

至此,在工作中修行便能够说得通了。

因为你忠于真实的自己,以及你所信仰的东西,你才能真正发挥出优势和潜能,你便已经是在自我修行。

那么,如果要说人生的意义,较真起来,也并没有什么意义,或许修行的过程便是一种意义, 又或许人生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只要你愿意赋予。

据说,一句“思无邪”足以讲完六经。

我惊讶了,读过解读《诗经》的书,比如安意如的作品,比如某些主题的文言文+白话文版,可怎么就没领略出这句话的威力呢?

看来,我需要一点点天赋啊啊啊啊啊啊啊~(别数了,一共7个啊~哈哈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