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

2021-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杨sjy

一个人从小到大,不大可能没有挨过打,最直接的施暴者可能就是自己的父母长辈。如果你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或者孙辈,也有可能你是一个施暴者,而被打者就是你的儿女或者孙辈。

    在中国打孩子这件事不能算是合理合法,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却是天经地义。“不打不成器”“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好像我给了你生命就有了按照我的标准来评判你该不该打的权利。

    我的儿童时代是在大院里度过的。住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属,且大多数来自北方。这个院子是原来一个宁波商贾的大房子。每家一般可以有两间房,父母孩子各一间,高大宽敞。然而做饭就餐就需要在相对公共的区域进行。除了睡觉,各家交流机会多多,因此也没有很多的隐私。当时一般家里的孩子都在3到4个,像我家二个孩子的不多,好像只有一家是独生女。孩子都差不多大,在七八岁和十几岁之间。因为父亲都在部队,对孩子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院子里发生比较多的事件就是各家此起彼伏的打骂孩子。

    每家打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大多数家庭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速战速决,动静很大动作不大。但是也有些家庭打孩子打出了特色,打出了水平。有一个老家山东的妈妈脾气比较暴躁,打孩子时就近拿起“顺手”的武器劈头盖脸的就打下去。但是这家有个特别懂事的大女儿,妈妈一发火,她就会拦在妈妈面前,替弟妹求情,几个小的则像老鹰捉小鸡一样躲在姐姐身后。妈妈打不着打累了,也就罢了;有家一个男孩几个女孩,男孩比较捣蛋,妈妈一发火,年长的姐姐就会充当妈妈的打手,代母教训弟弟;打孩子最厉害的是一个来自湖北的父亲,他家养了四个男孩子,老三特别不省心,经常在外面闯祸,三天两头挨打。有一次好像是偷了什么东西。做父亲的居然把孩子吊起来抽,还关在家里一个月不许出门。父亲打老三的时候,老二就会捧着小红书读“要文斗不要武斗”……

    我家的两个孩子无疑是幸运的,家里有父母奶奶三个长辈。奶奶慈祥勤劳不唠叨不抱怨,我们犯了小错她只会一声叹息;爸爸性格温润。常年在部队,但是一回来就对我们关爱有加。极少发脾气,我记得他说的一句话“你记住,爸爸不说话了,就是不高兴了”。所以责罚我们的责任就落在我妈妈身上,平时奶奶在家,安排的妥妥贴贴,弟弟尽管有捣蛋,但是我和弟弟从小学习成绩好,妈妈没什么可操心的。只有偶尔奶奶出门看亲戚,妈妈管家,她才有管教我们的机会。记忆中妈妈打过我的一次是因为梳辫子,我嫌她把我的头发拉痛了,她说我头乱动,就用梳子打了我。也就敲了几下。

    在打孩子这件事情上,大多数的夫妻意见是不一致的,该不该打是个问题,打的程度更是个矛盾焦点。如果夫妻旗鼓相当,打完孩子后夫妻之间会爆发二次大战;如果力量悬殊,相对弱的一方会选择沉默和流泪来表示抗议。对于孩子来说。总会在一方得到些安抚。最令孩子恐怖的是那种特别“恩爱”的夫妻,他们在打孩子事情上高度统一配合默契同仇敌忾,不管对方打骂孩子有没有理由都绝对肯定。理由是——我们是你的父母,就有管教你的权利,你对我们要绝对服从。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娇美丈夫宠溺,妻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在外面技不如人的只能作罢,但是对孩子就不一样了。如果孩子有一点不听她的话,就会哭的梨花带雨,做父亲的马上责骂加巴掌。孩子受了委屈无处求的安慰,长此以往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女儿有个大学同学。父母非常恩爱,对她不管不顾,她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一个多余的。

    结论

  关于孩子到底该不该打,不能一概而论,确实有孩子在父母的高压下成才了。比如朗朗等,这里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心里都会有一个情感账户,父母亲的血缘关系是一笔不小的存款,在他或她得到关心爱护时,他的情感账户会增值。反之当他受到无端责骂殴打时,情感账户就会减少。如果做父母的不断透支孩子的情感,这个孩子会变得自私冷漠。所以做父母的要问一下自己,在孩子的情感账户上,还有多少积蓄,还够不够一次次的提取。每次提取后,有没有适时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绝大多数细胞是健康的,整个社会就是正能量占优。相反,让孩子在棍棒下成长,只能让他们身上增加戾气。这样的孩子多了,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就增加。

  和谐的社会需要温暖的家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成长。希望大家尽量不打或者少打自己的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