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卑
--读《奶蜜盐》31
关于自卑这个词,搜狗百科上给出的心理学定义和解释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自卑是一种自我评价,一种在认知上产生偏差的,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
在我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中,我也能感觉到很多人的自卑感。我曾经听说过一个说法,说所有的人都是自卑的,只是不同的人的自卑感表现在不同的方面、程度不同而已。对于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既然自卑是因为个人体验而产生的心态,那么体验的变化就会发生心态上的变化,而一个人的体验是始终处于变化中的。不管自卑感多么强烈的人也一定有体验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较好的时刻,那一时刻他的心态也一定是积极的、正向的。
我就是一个经常有自卑心态的人。在上大学期间,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开了一门公共课---演讲与口才,教我们演讲与口才的老师是一个性格非常活泼的人,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他经常在课堂上请同学们随机就某个话题到前面去即兴讲演。我们很多同学都能够从容地主动走到教室前面落落大方地侃侃而谈,虽然他们讲的内容和表达的水平也没有特别之处。但是看到同学们在前面讲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羡慕,自己也非常想到前面去讲演一次。可是,每次我都是在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中错过机会,直到哪门课程结束我也一次没有到前面去讲演过。这成为我上学期间留下的一个遗憾,想要尝试而始终没有去尝试的事情。留下这个遗憾的原因就是我的自卑感,我觉得自己不善于在人前讲话,我害怕自己说不好被别人笑话,所以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
但是,即使我经常感到自卑,在有些事情上我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这也让我体验到了成就感和价值感。我从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小人书,那个时候的村子里很多人家都会有几本小人书,看到谁家有,我就一口气看完,东家一本,西家一本,看了很多内容并不连贯的小人书。我自己家也有过几本,小人书看完了,也没有其他东西可看。有空的时候我就照着小人书上的画面自己在纸上模仿着画里面的人物,模仿得多了,我就有了初步的临摹能力。我也特别喜欢乱涂乱画,所以上大学的时候我主动承担了班级的黑板报工作,每次自己和其他同学把班级后面的黑板报设计并画好的时候,我都特别有成就感,特别是看到有同学在黑板报前面欣赏的时候,心里更是充满了成就感。
在这件事上我是没有犹豫和退缩的,那是因为我喜欢也想要去做。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都会有自己感觉不行的时候,但是也会有自己特别喜欢也愿意去尝试的事情。在书中,文质老师说自卑内心的人更善于内观,我是非常赞同的。我也感受到当自己感到自卑的时候,经常在心里反复琢磨和思考。同时文质老师说,“很多人身上看上去弱势的东西,其实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里,都是可以转化成优势的。”这一点,我也是有体会的。
作为一名女生,我不擅长整理东西,我经常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东西随意摆放,结果就是看起来非常的乱。我的办公桌经常如此,即使刻意整理好了,过几天桌面上又是摆满了常用物品。我曾经特别想要改变自己这个特点,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成功。我发现我这样的特点好像是源于自己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容易心血来潮,常常会有不同的想法冒出来,所以我的东西也无法固定地放到一个位置。
不过这样的特点带给不同的体验,当我觉得自己不够精致和有序的时候,我的自我感觉比较糟糕。当我忘记自己的这个“毛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我经常会因为看到一些平常细微的小事物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些奇妙的语言表达,那一刻的感受特别美好。这也是我的一个写作特点,我感觉我写作最好的状态就是自己因为什么而被触动的那一刻,我会很迅速、很轻松地就能写出好多来自内心的东西来,而这样的文字只能在那个心里特别舒服自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这样的文字在过后回看时也每每仍然触动我的内心。我知道它们是专属于当下的那一个时刻的,错过了就再也不会出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文质老师说的那种一个所谓的弱点转化成一种优势吧。
不过有时候我也想,哪里有什么一直不变的弱点呢?每个弱点都是在特定的场合称其为弱点的,换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就说不好了,不是吗?一个孩子小时候语言发育的特别迟,可能在很多父母看来是很大缺点吧,但是有很多语言发育迟的孩子在别的方面也有他的独特之处,它们后期的发展却可能特别优秀。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所以,我坚信文质老师说的观点,“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成长如此,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此一时彼一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卑也好,优越也好,都是在不断变化和转化的,这不正是成长的魅力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