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学子走进扶贫产业基地 感受乡村变化 助力脱贫攻坚
(通讯员 王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就业扶贫突出问题,7月13号,在结束了紧张而有序的期末考试之后,永丰县扶贫产业调研团继续整装待发,在“科技支农”的主题下来到永丰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永丰县扶贫产业基地,了解扶贫基地发展状况、扶贫工作实施状况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助力当地相关地区发展。实践队员们同时也体验了一番别样的农家生活。
在到达目的地的路途中,总要经历一些困难。实践的第一天,江西省各市县都下起了大雨,实践队员们冒着全身被打湿的风险连乘火车、长途汽车、出租车等来到了永丰县农业局。踏入农业局,映入眼帘的便是“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众所周知,政府部门都是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地方,可是让团队成员意外的是李局长和其它工作人员的平易近人和热情。在李局长的亲切问候和助理王婉菁的热情款待下,团队成员消除了来到陌生地方的不安和旅途的疲惫,静下心来开展实践活动。李局长以会议形式给团队成员介绍了永丰县扶贫产业的总体情况,其中包括各种种植基地,扶贫奖补政策,利益链接机制等等。在询问到永丰县扶贫产业的发展规划时,李局长非常自信地说“虽然扶贫道路上充满着种种困难,但是能帮一位贫困户脱贫,那也是值得的”李局长的一席话,让实践队员们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位时时刻刻为人民利益着想的领导形象,虽然艰苦异常,但却光荣伟大。据李局长介绍到,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贫政策,在2017年产业升级奖补政策出台后,18年相继完善了蔬菜、油茶、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奖补措施,专门出台“四个一”产业就业奖补政策,19年,在此基础上,再出台2019年产业扶贫实施方案,针对贫困户再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奖补种类,提高部分种类奖补标准。为使扶贫产业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户家里,政府还建立了技术指导服务保障机制。通过设立扶贫产业技术专家库,建立产业发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落实县乡技术人员包村、包户开展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持续开展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生产脱贫能力。实践队员理解到,建设扶贫产业,不能只靠自己的主观意见,要深入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图为李局长在会议室给实践队员们介绍永丰县扶贫产业的总体情况。实践队员们正在认真的记录着相关信息,同时对李局长展开访问下一站为永丰县比较有名的扶贫产业基地-新天地家庭农场。在考虑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李局长安排车辆,同时让助理王婉菁带领着实践队员前往农场进行实地考察。实践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领导的热情,心中感激难以言表。一路上,助理王婉菁给实践队员们讲述了农场的以往历史和相关情况。实践队员了解到“新天地家庭农场”主要由外出打工起步而稳健发展成功的青年李冬卫创建。助理王婉菁说“李场长回乡创业的初衷,是寻找人生更大价值的平台,更是为了带动家乡的发展”。在听了助理王婉菁的一席话后,实践队员们心中不由树立起一位在外打拼,不惧辛苦,不忘初心的创业青年形象,去往农场的心也更加迫切。实践队员初到时,李场长正在雨中给挂满果实的沙糖桔安装支撑物。李场长介绍道“沙塘桔树上挂满了很多果实,等它们长大成熟后,由于重力过大,容易造成枝条断裂的情况,所以每到丰收时节,总要给砂糖桔树安装一些支撑物,防止压枝,落果。”李场长脱下身上的雨具,放下手中的竹片和麻绳,带领着实践队员们走进会议室,给实践队员们介绍了农场的相关情况。
图为李场长给实践队员们介绍农场的经营状况,同时实践队员们对李场长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询问。实践队员了解到,“新天地家庭农场”可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100余人,且由于大部分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可以为当地年龄较大的贫困户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由于这一特性,近百名的贫困居民每年可从农场获得300多万元的资金收入。该农场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并配以种植沙糖桔、马水桔等,不仅降低了投资压力,还可以合理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在土壤上覆盖塑料薄膜来达到除草的效果,减少农药和人工的使用;给各种农产品施加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使用机械化装置比如说大型挖机、大型旋耕机等等,提高生产种植效率……。为了让队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农场,李场长带领着实践队员们来到沙糖桔种植区域,告诉实践队员们种植沙糖桔的过程和相关知识,同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领着实践队员们对农场各处进行参观。
图为李场长给实践队员介绍沙糖桔的生长情况及种植沙糖桔的相关注意事项 。李场长说,村民们在沙糖桔上投入了很多,从开垦荒地、种植沙糖桔幼苗,到松土除草、施肥灌溉,在到挂果收获,这一路,村民们的辛苦付出和掉的汗水,我都看在眼里。 图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农药调制房给实践队员们介绍农场农药过程及喷洒方法。 图为农场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对农场附近村民进行采访,询问家庭状况还有收入状况。从以前的土胚房到现在的“小别墅”,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扶贫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福利。 图为实践队员在新天地家庭农场大门处的合影时间在实践队员们不断挪动的步伐间流过,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在此刻已经到了尾声,辞别了“场主”李冬卫还有农场的村民们,实践队员怀着异样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程,离开了这片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土地,既有对场主的敬仰,也有对村民们的不舍,更有对乡村变化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