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家庭教育秘笈:价值感

2025-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棵荞麦

女儿上高三。高中生很忙,高三的学生更忙,忙到睡眠不足。

带女儿几个月前主动提出要为我们全家做一顿午饭,手工西红柿鸡蛋面。

这顿饭听起来简单,但是颇有技术含量。

从和面到擀面条,再到做菜,都是女儿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当女儿把自己的看家本领都用上把面给我们端上餐桌的时候,她用略带愧疚又颇有几分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和她爸爸吃第一口面,然后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我做的不太好吃,你们就凑合着吃吧。

说实话,面做得是不太好,但对于第一次做这种高难度饭的女儿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我尝了之后,面的确有点难以下咽,我脸上的表情有点复杂,女儿看了之后说愧疚的说,做得不太好,你们就凑合着吃吧。

事实上,我知道女儿为做这顿饭忙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她嘴上虽然表达着歉意,但心里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感谢。

爸爸的情商高,对女儿肯定的夸赞了几句之后硬着头皮把面给吃了。

而我吃的这碗面产生了为难情绪,不吃吧是不给女儿面子,吃吧又实在吃不下去,女儿很善解人意,她说,你要不想吃就别勉强了。

有了女儿这句话,我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很歉疚地把只吃了几口的面给倒掉了。

现在回忆起来,我对这件事处理得很不妥当,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刚才我问了一下豆包,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豆包给出的答案是:

当孩子用心为你做饭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

具体描述+情感共鸣+赋予意义。

1. 看见细节,夸赞行动

“妈妈发现,你在菜里还特意加了我爱吃的胡萝卜丁,说明你花了很多心思。”

(用细节证明孩子的用心,让她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见”)

2. 表达感受,强化情感联结

“你愿意我们花时间为我们做饭,这份心意比饭菜本身更珍贵。”

(用“幸福感”“被爱感”让孩子明白她的行动给爸爸妈妈提供了情绪价值)

3. 赋予价值,点明能力与责任

“会做饭是特别厉害的本事,说明你有独立照顾自己和关心别人的能力。以后你也能保护更多你在乎的人。”

(将做饭与“独立”“责任”挂钩,让孩子看到行为背后的成长意义)

4. 鼓励延续,激发内在动力

“下次我们可以一起研究新菜谱,你来搭配搭配食材,妈妈相信你的创意!”

(用“合作邀请”和“信任”暗示孩子的意见有价值,激发她主动参与的热情)

关键原则:

避免空洞评价(如“真棒”“真乖”),用具体场景和感受替代;

侧重“过程”而非“结果”(即使饭菜不够完美,也肯定她的勇气和付出);

眼神交流+肢体接触(拥抱、握手),让语言更有温度。

通过这些反馈,孩子会意识到:

我的行动能带来积极影响,我的存在对他人很重要,从而建立稳定的价值感。

看来做父母的学问太大了。

今天我学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价值感”。

仔细回想一下,当你对别人做了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很快乐?无论是对父母、爱人、孩子、朋友还是同事。

所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想使人际关系更和谐,一定要让别人找到价值感。

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做得好,那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果父母做得不好,那对孩子成长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现在我坚信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