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 奶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31人  悠扬慢三

        我小时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因为那会儿的产假只有56天,老妈产假到点儿就去上班了。虽然后来父母说我是在他们跟前长起来的,但是想想那时的小伙伴几乎都住在奶奶那条街上,我觉得他们可能是记住了第一个孩子带来的感觉。

        奶奶出生于民国早期,16岁嫁给爷爷,26岁丧夫,享年94岁,独自一人拉扯起老爹、叔叔和姑姑三个孩子,又带大了我和表妹,然后又帮我带大了我家妞儿,熬到了四世同堂,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人这一辈子啊,熬的就是孩子啊。

        遥想当年对奶奶最初的记忆是特别能干。小时候奶奶家住平房,除了修房顶搭屋栅外,里里外外的活儿全都是自己干了;那时候家里穷,吃饭就是碗里倒一点酱油,开水一沏泡点馒头(家境好的人家会点一点香油),如果有点儿咸菜就是改善生活了。印象里奶奶那时从来没吃过咸菜,硬往她嘴里塞也是只象征性的咬一丝丝边,偶尔买的那点咸菜都给孩子们吃了。在粮食匮乏的年代,每天调剂着用那点粗粮做出各种花样,连地瓜面窝头都能做出甜兮兮的味道,后来跟同龄人聊起那个年代,我是唯一觉得那种食品好吃的人。到了周末,所有孩子到奶奶家集聚,5个人挤到一张床上横着睡是我们最期盼的事儿,那时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但是我们在奶奶跟前天天嘻嘻哈哈,过着快乐无比的生活。

        奶奶特护犊子。那时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是夏天乘凉晚上聊天的好去处,可是我却很少能在院子里待住,满街上跑着乱窜,经常有人带着孩子来找奶奶理论:看你孙女给我们孩子脸上画的,这些都是颜料,有毒啊,您得管管她;看你孙女把我们孩子打的,您得管管她;奶奶就佯装追着打我,快追上我时就在嘴里轻轻嘀咕“快跑啊快跑啊”,于是永远追不上我,等外人走了回到家中才会叨叨我几句,现在想想那时可能就没把我当女孩儿养吧。

        后来城市改造平房要拆迁,奶奶那套房子如果换1楼可以换个一室一厅,如果换5楼可以换个两室一厅,当时奶奶已经70多岁了,为了进出方便老爹准备要换那个一室一厅,但是奶奶坚决不同意,说她身体很好,每天上上下下买买菜还算是加强锻炼了,我们都知道她是在为后代着想但最终谁也没拗过她,后来的事实证明奶奶的决定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我从奶奶身上感悟到的最深的是她的坚忍和自律,一直想学却连个皮毛都没学到。奶奶感觉自己浑身乏力要感冒了从来不吃药,楼上楼下爬几圈出出汗,好了。84岁那年不小心摔倒疼的汗珠子直冒,去医院一查股骨头骨折,面对体重不到70斤的老人医生不敢手术,让回家保守疗法,所谓保守疗法也就只是躺着,实在太疼了就吃个止疼药,我们都觉得奶奶余生可能要在床上度过了。出院后我把奶奶接到了我家,家里还有两岁多的小妞儿可以陪老奶奶逗逗乐。两个月左右时疼痛期过了,奶奶开始尝试着在床上自己翻身侧卧,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有一次小妞儿端了个小小的塑料盆给老奶奶洗了洗手并说“老奶奶等我长大了我照顾你”,老奶奶就非常高兴甚至有点儿激动,事后对每一个去看她的人说了N遍。半年以后,奶奶奇迹般的下床了,开始是拄着双拐,后来逐渐换成了拐杖,再后来能到公园坐坐了;在大家都感叹老人家生命力顽强的时候,我知道年轻时吃的苦下的力是奶奶身体耐受力的基础,而精神上的坚忍和凡事替别人想往好处想的乐观才是老人家再次站起来的根本原因。

        奶奶用她的身体力行教给了我一生受用的道理,最后她用离开的方式警醒我: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使我很多时候将眼睛从虚无缥缈中收回,关注当下,珍惜当下。

        我很想念她也时不常梦见她,愿她老人家在天堂如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