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瑜伽多了,睁眼发呆的次数就少了!
默瀚老师在讲头脑波动的话题时,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悠季瑜伽初级教培的学员有一项独特的能力,就是明明坐在教室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默瀚老师,但却可以对他讲的内容充耳不闻,俨然一副发呆的状态。她们的思维停滞了吗?并没有,而是不知意识飞到了哪里。
曾经一度坊间传闻,悠季瑜伽不是培养瑜伽老师的,而是培养瑜伽士的。对于这个传闻,默瀚老师觉得挺好的,更像是一种称赞。
这两者到底有何区别?瑜伽士这个词来自于yogi,学得越久,我越觉得这个词自带光环,不能轻易亵渎。只有潜心用瑜伽的方式进行修行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瑜伽士。尽管yogi比yoga practitioner用起来更简单,也更酷,但我不敢以yogi自居,不过yogi会是我努力的方向。
随着瑜伽日益火爆,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瑜伽教培课程,更多是以教授体式为主,甚至有些学员感言,某些瑜伽学院的培训很流水化,似乎培训完,一个零基础的人就可以出去教瑜伽了。或者说,很多人学基础教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学完去当瑜伽老师,而她们本身对瑜伽没有什么兴趣,更谈不上对瑜伽有完整的认知。
那些只是想当瑜伽老师的学员,普遍认为瑜伽就是体式,把体式做好就行了。对于瑜伽哲学的部分,任由老师在台上分享,她们的脑子里更多是在琢磨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呢?跟体式又没有关系,这些内容听起来都是在讲古人的事,都是发生在古代,跟现代又有什么关系呢?上课全程她们都是跟着头脑在跑。就这样挣扎着,一个月的教培课很快会过去,快结束时,有些人会顿悟,原来瑜伽哲学如此重要,悔不当初。可是时间已经流逝,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默瀚老师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们,控制头脑很难,它总是往外跑,而我们的感官不喜欢持续向内收摄,我们要有选择地拉回来。我们的五个感官就像五匹野马,只有持续关注自身,相当于牢牢控制住五匹野马,它们才不会向外跑得太多。
我能理解老师讲的这个点,也感同身受。对于不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很容易走神,但我发现就算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听着听着我也会被其他思绪牵走。比如在研习班上,很多同学都是看着老师、认真听讲的状态,他们真的都听进去了,在小组讨论时,有一些要点他们能脱口而出。
我的状态则不同,为了保证自己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我会不停地记笔记,别人以为我是学霸,小女不才,真心配不上这称号。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老师讲的要点都记下来,弊端是缺少了思考的环节,有点机械,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
幸好,我有笔记,在未来的日子,我还可以细细回顾,慢慢消化。这样的习惯来自于我之前在职场上的训练,我们会参加很多会议,有时会议内容很枯燥但却很重要,我就不停地记笔记,提醒自己专注当下的状态,很有效。
既然头脑的状态如此活跃,一不留神我们就会跟着头脑乱跑,让自己神游。今后但凡是我们在意的事情,也许我们需要多留心,多控制头脑,努力画个边界,持续把往外跑的头脑拉回来,这样才能让自己活在当下,有所收获。
当然,头脑是可以训练的,对于规律的瑜伽练习者,时间久了,我们自然会发现头脑专注的能力会变强,不知您是否有同感?您回忆一下自己当下的状态,以及没练习瑜伽之前的状态,说不定就能发现端倪。
坦白说,我还挺喜欢头脑专注的状态,尤其是在练习冥想时,当有个别思绪乱飞时,心里就有点混乱,但这其实是练习冥想中的常态,我们无需在意那些扰乱的思绪,漠视它们就好了,只需持续关注我们选择的对象。就这样静默一会儿后,头脑安静了,心也就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