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elius:数字贫困
蜗牛慢慢前言:接触“数字贫困”和“数字鸿沟”这些术语,大概还是在十多年前参加妇女与发展等主题的国际会议时。当时,脑海里浮现出的“数字贫困”受害者,大多是非洲衣不果腹的妇女,或者中国深山老林不识字的贫困妇女。受教育水平低,所以经济状况也困窘,并不出奇。然而,近年来数字化程度越发加深的生活,使我惊恐的发现,数字贫困将要波及的人群,已经超出了传统认知。感谢Aurelius敏锐的新闻触角,以及对IT数字化的密切关注,让我在双11.11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购物节里,看到了无声无息、汹涌而来的数字冲击波。
作者:Aurelius原创
一年一度的“双11”造就了全世界罕见的奇观。不论是线上商家的绞尽脑汁,还是线下实体经济的剑拔弩张,不论是消费者满腔鸡血爱恨交加,还是网络段子手极尽添油加醋之能事,可谓写尽了世间百态,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冲击一年比一年来得猛烈。
Aurelius:数字贫困与此同时,却有那么一批人静默在某个角落里,置身度外,仿佛与这个热闹的世界隔绝似的。在喧嚣躁动的这个时代,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少数。
双11日当晚,各大电商网站已近尾声。终于有人在微信上开腔了“拜一拜,结束11.11,幸甚至哉,不会用网络买东西,躲过一劫”,配图贴的是一副门神钟馗的画像。本来我只是一笑了之,因为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消费方式,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让我略微意外,这条微信居然引起了不小的共鸣,随口附和自己不会用互联网买东西的人并不是个别。
Aurelius:数字贫困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有点挠头的现象,我从事的是演艺业,运营剧场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观众。这几年,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对传统演艺业的侵入(具体内容另外开讲)。某些年龄偏大的观众对于电子票、微信服务号、网络支付等被互联网改造升级的演出服务不仅陌生,甚至直接排斥,无形之间加大了剧场对观众的教育成本,至少剧场不敢轻易完全取消纸质票张,在电子取票机旁还得设置人工辅助。
当我们的信用卡都快淘汰了,当传统百货店和超市举步维艰,这样个案的存在显然并不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对现实世界的判断。这个群体是怎样的存在?我对这些人做了个大致规划,给他们画了像:男女不限,年龄偏大,兴趣爱好较为传统,不擅长与电子产品打交道。教育程度在这部分人群的特征分布上似乎并不明显,也有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年人。
根据我的初略调查,他们不会使用网上购物的原因大致有这些:(1)从来没有使用过,也不愿意去尝试;(2)害怕电子产品,特别是各种网络诈骗和流氓软件吓到了;(3)因为安全原因不愿把自己的信用卡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关联,导致无法实现网上支付;(4)受到假货困扰,不信任网上购物;(5)身体器官衰退,比如眼睛不好,不能长时间盯着屏幕。
深究下去,这种不适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更广义的说,信息化时代使得某个群体成为这个社会特立独行的存在。使用智能手机需要及时备份,否则万一挂了,损失就无法限量,这个应该是常识。可是iPhone系统的封闭性,备份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手机文件越来越大,每次备份都带来天量的文件,备份的笔记本电脑已经被涨地无法运行,我不得不绞尽脑汁跪求各路大神,终于成功地修改了系统设置,把默认备份文件路径指向了移动硬盘。那时我方才认识到,其实这种数字贫困距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
记得大概20多年前,美国曾经有互联网研究机构提出过“数字鸿沟”的概念,指的是当代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基础条件的信息主体之间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与使用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从而孕育了新的不平等。那时我还在念大学本科,对典型的美式价值观并不了解。对于老美如此大动干戈“数字鸿沟”颇为不解,你们世界头号强国吃香喝辣的,这是操的哪门子咸淡萝卜心?
这么多年后,“数字鸿沟”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在中国才日益浮出水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形成了新的“数字贫困”。这种“贫穷”超出了传统概念上由于自然条件、教育水平等形成的贫困,而是知识结构和技能上的特定缺陷,导致当事人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群体,不能平等的参与社会进步,获得个人权利的保障。
单就双11来看,“数字贫困”表面上并没有形成贫困,反而减少了“剁手”机率,目前暂时没什么严重的后果。但站在更高层面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化已经深深改变了这个时代,而且这个变革进程还会加速。如果现在不能拥有足够的数字信息获取能力,那么最终受影响的绝不止网上购物这么简单,很可能未来被“数字鸿沟”压得无法翻身,处在永远落后的状态——这也许才是未来的隐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