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二代,绝不学医?

2017-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医路修行

      “我妈的手机老是半夜响,总把我吵醒”,“从小到大,我妈都没管过我作业”。“春节,我爸老值班”……家有当医生的父母,“医二代”们总有吐不完的槽。

       近几年暑假,医院组织职工子女来医院当志愿者。来到父母的工作岗位之后,很多“医二代”理解了父母的选择,并思考是否“子承父业”。

      当天共有10位“医二代”参加志愿者,最小的8岁,最大的已经上了大学。他们的父母来自门诊、心电图、内科、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临床一线岗位,在为期14天的志愿者活动中,他们将到父母工作的岗位亲身体验。、

女儿想学医,爸爸很矛盾

      小馨几乎是被爸爸“硬塞”进来的。作为一位外科医生,张大夫听说医院举办这个活动,第一时间帮女儿报了名,原因是“儿女儿想学医”。女儿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从小问她长大想做什么,她的答案一定是医生,在她心里,医生很厉害,也可以帮助很多人。

      女儿的这个决定让张大夫心里很矛盾,“实际上,我认为医生这个职业非常好,救死扶伤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体现,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体会的,但这个工作实在是太累了。女儿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正好借这个机会让她亲身体验真实的医疗工作,再决定是否还坚持自己的志愿。”

       张大夫一直对女儿心中有愧,从女儿上小学开始,无论生活、学习,他几乎没有负责过,因为妈妈也是某医院的护士长,所以从辅导功课到买菜做饭,都是家里老人负责。这么多年,女儿的家长会他一次都没参加过。如果她今后子承父业,将同样会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有所取舍,再说,小馨是个女孩,以后一定是位妈妈,如果她做了医生,那么她的孩子的成长又会是和小馨一样。

      小馨知道爸妈都不太希望她学医,但她却有自己的想法。以前,有时候爸爸加班时会把她带到医院,丢在医生办公室里。在爸爸办公室的墙上,她看到过无数的锦旗、感谢信,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由衷的感激,让她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真牛,这是她最初想学医最直接简单,也最不简单的原因。

       最让小馨印象深刻的一次,爸爸带着小馨去看杂技表演,爸爸因为工作忙,忘了提前买票。到了售票处,票已经都卖光了。当他们准备灰心丧气地回家时,卖票阿姨喊住他们,“张医生,张医生,等一下,我这给别人留的,先给你们俩。”原来卖票阿姨曾是爸爸的一位病人,爸爸曾今给阿姨做过手术。那一刻,小馨觉得,爸爸的职业真的太伟大了。

       学医的求学时间会更长,工作更累,目前的环境下,医生的付出跟回报不成比……这些现实情况爸妈都和小馨一一讲清楚后,她依旧乐观,“如果我今后真的当了医生,相信那时的环境应该会比现在更好”。小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哈佛学医,然后拿到美国的医师执照。

“以后多理解她,不抱怨了”

        被安排在心电图室的“医二代”小海,经常跟着妈妈出诊,来到一张一张的病床前,或者上门为走路不方便的病人做检查。

       妈妈带着他来到一张病床前,床上的病人刚刚做完手术,人非常虚弱,看着妈妈耐心的帮他一一撩衣服,脱袜子,他突然感动,妈妈对病人百般细心,病人身上一股刺鼻的怪味,妈妈也丝毫没有嫌弃。一个上午,妈妈需要做那么多的心电图,走那么多的路,小海突然理解了妈妈的辛苦。

       “以后多理解她,不抱怨了”,小海说。以前,他最讨厌妈妈的手机总是会响个不停。听接电话的内容,都是病人的事,有时候接完电话就被叫回医院去了。他跟老爸提过意见,不过似乎丝毫不起色,铃声照响不误。

      “打电话肯定是有人病得很重,急得要命。”小海表示,今后多理解妈妈,对妈妈好点,“以后她回来晚,留的饭菜我给她热”。

“医一代”寒了心?

       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社会地位高、收入不菲、受人尊重。然而作为“白衣天使”,医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是如何评价的?某网站针对此,发起了一项对子女学医态度的社会调查,结果十分惊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

      医生不愿自己的子女再学医,并非新话题,医学专业如今难见医家子弟。在人们的印象中,此前大家耳熟能详的“富二代”、“官二代”,其社会总体形象似乎都不怎么好。做个好医生,首先确实需要技术方面的无数经验积累,但没有谁规定医生的子弟就应该去学医。事实上,包括医生自己对职业萌生退意,于人才流动而言,并非坏事。

       来自现职医生的理由有三点:职业荣誉感降低、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工作中存在人身风险等现实问题,这些让一些医生“寒了心”。曾有媒体报道,名医子女报志愿,学医是唯一“排除项”。因此,在医者祖父母或者父母的力阻之下,或自己耳闻目睹下,医者子弟不愿、不敢学医了。不能否认,是有来自现实的重重不足在深刻影响人们的选择。

        这种现象出现会有多么不正常吗?未必。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钱钟书在《围城》中说婚姻: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面的人想冲进去。其实,何止婚姻如此,职业生涯同样如此。

        如同医者不愿后人学医一样,在当下,不少行业的从业者也有同样心态,比如基层学校老师面对学生的调皮、收入低和考核压力大,不断感叹,子女学什么都行,就是别学师范;而在媒体行业,从业者调侃自己一天的生活轨迹,更是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来描述。

     说医一代“寒了心”,其实,未免稍稍过了。

有麝自然香,何必处在风头上

         面对这些现象或对“学医质疑”,我大多都会“视而不见”。选择学医,正确的原因应该是真的喜欢。我最喜欢两句话,一是“有麝自然香,何必处在风头上”,二是“吼得凶的河必定水少”。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出人类本身就是自私的,或者说自私是动物的本能。我认为,学医者若只为“身家温饱”,就会时与利益发生“纠葛”,不但没有“大作为”,反容易把自己套在“利益链”上动弹不得。选择研究医学,享受其真正的乐趣,还是那句老话,真是“把心放宽,路就好走了”。

c����ĺ�Ccj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