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快乐与苦痛
原是流浪的异乡客,
直到遇见那片薄绿的田野,那泓戈壁中的清泉,
遇见你那亩小小的心田,
种着往昔、梦想,满满的快乐,
我听到有人悄悄说:
这是你动了凡心的地方了,这是你永远不及的梦。
你是我不及的梦收录于《你是我不及的梦》最后一篇文章
1990年4月30日,她来到了大西北,甘肃省、敦煌、月牙泉。有个女子叫玉莲索着骆驼把她驮进山谷,后来又去了玉莲的家里。欣然于敦煌的风景,更有感于这一大家子淳朴朴素
自得和谐,写下了这些文字。次年,她于台北去世。那岂止她不及的梦,也是世间很多人不能企及的梦。1990的三毛,已经历经两次生离死别的苦痛。这些苦痛几乎耗尽的她的生命。而苦痛及经历,又使她的作品更加细腻饱满。
最初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写着这首诗,瞬间吸引了我。脑中浮起一头长发浅笑的三毛站在大胡子丈夫荷西的身边。想起神秘莫测撒哈拉沙漠,时而张扬时而缄默。想起梦里花落知多少。想起三毛与荷西的对话。
荷西问三毛:“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
“如果跟我呢?”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我从中学时代开始看三毛的作品,大部份作品我有看过。但这本书先前并没有接触过,特别提到26篇散佚作品,2篇手稿首次曝光,我迫不及待把它带回来。看着这些作品,感觉她还未曾离开。在诡秘、荒凉、原始撒哈拉,在一望无尽黄沙中穿越。在台北访友、谈笑,坚持各自理想。在敦煌怀揣着不及的梦,只身前往更遥远的地方。我的习惯,总会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向往一座城一个地方,也因为这本书,敦煌成为心心念念的美好。在那么一年里这本书我看了两次。
书中沙哈拉的描述如同一首长诗,深刻而热烈,激情迸发。勾勒出天地沧茫枯木黄沙孤鸟长空落日单骑沧桑却是如梦如魅般美丽。在那片古老险恶环境,有着不能逃避的苦难,却予以人不屈的心志与灵魂。她爱着那片土地,刻骨铭心,以致于在看到这篇文章时仍然能感到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对于孤自穿越沙漠的旅行者上温汤最后长眠于黄沙中,为他勇气而感动不能忘怀大漠里只身禹禹独行身影。对于上温汤走过的地方,三毛也大部分用吉普车去走过,回想上温汤如向人讨水喝如何分药给游牧民族,如何在大漠的帐篷中过夜,如何遇到风暴,如何看到落日的美景,一个城一个镇经过,热泪满眶。在这个篇章里仍是对沙哈拉强烈深刻的情感,面对不能逃避苦难,生命的意义,智慧和光荣。我是浅薄的,无法参透这份深刻却还是为这份深刻强烈的情感而感动。
真实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在她的笔下亦有那么一群安静平实坚守理想的文化人,被三毛命名为无名的耕耘者。如三毛所说林复来对艺术的执爱是冷静、持续、有条理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画着他的画。他沉默本分,十多年来没有妻子儿女,他只有一个永生的爱人,就是他的画。淡薄名利且怡然自得。他的版画诗意苍凉,他的情感冷静深沉。
这么一群人有着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宁静致远,淡薄明志。世事太喧嚣,能静下心来不顾得失矜矜业业做学问太过不易,如有成就更为难能可贵。我们时代需要这样一群人清醒自持坚守艺术。我们的世界需要这种与众不同声音,提醒着别迷失得太远。对于那些毫无畏惧飞蛾扑火般投入理想的人,我永远感到我拙于言语无法表达敬佩与感动。
在记忆里的关渡,仍可追寻到她童年的影子。夏日静静的淡水河中狂响起一个小女孩的尖叫声,每当得了一个蛤蛎比拾到金子更高兴。那时可以深深呼吸把空气当成凉水喝大河干净流过。那是她最快乐无忧的时光。细腻的笔触,依然能透过这些文字,感受纯真简单的快乐。
人生里太多的温暖与童年有关。快乐温暖的童年足以抵御成年后偶遇的寒冬。
整本书仍是她最真性情最勇敢洒脱的直接体现。她不羁 敏感 坚毅 历经生离死别苦痛。作品却总能打动人心,带入另一番深刻与纯粹体验。她的文字有时温馨细腻,有时深刻强烈淋漓尽致。虽然她离去多年,却以这种方式这种情感永远留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