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城市3

2018-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滴滴桃

后面的事情非常简单,和尚没有还俗,富家小姐也没有离开,二人互相扶持,在这里了此余生。

第三个来到这里的人就是欧阳志。

欧阳医生于1930年代赴美学习心理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希望能有所建树。然而时局混乱,科研事业无人问津。他灰心丧气,只好四处游历,希望能找寻一些值得自己去努力的课题。

一路上他翻过了很多崇山峻岭,专往人烟稀少的地方钻,因为他总是感觉越是荒凉的地方越有可能遇见奇人奇事,而越奇就越有研究价值。

他照着地图走进了一座大山,层峦叠嶂中竟然看见一片谷地,田园牧歌青山绿水,似乎还有人家。然而地图上毫无标注。于是他攀着周围虬曲的老树慢慢下到谷底,足足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

他又惊又喜地见到了和尚和富家小姐。

据欧阳志的笔记记录,他与这二人长久攀谈,才知道和尚已经在此生活了40年,️而容貌丝毫未变,富家小姐来此十年,看上去也还是十八九岁的样子。他对二人的经历非常感兴趣,并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但无论从饮食、作息、环境各方面来看,这里都无任何异常之处,何以岁月就此停滞再不往前了呢?

他在这里驻足了三个月,期间对和尚和富家小姐做了大量的访谈并做了记录,临走时又深怕这是一个“桃花源”,更不想稀里糊涂地做了“武陵人”,于是采集了泥土、溪水、植物等各种样本,并做了异常详细的地理标记,这才放心离开。

5年后,欧阳志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科研期刊上,他详尽记述了自己的这番“奇遇”,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解释。

他在论文中写到:人类的情绪、行为、语言都要接受大脑的支配,那么大脑的行为准则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大脑是根据什么来指导人类做出各种反应的呢?为什么我们饿了不去睡觉?为什么困的时候不吃饭?

他的结论是:因为大脑会基于我们以往的经验做出各种预判。换言之,大脑的行为准则就是对我们出生以后经历的种种事件的经验积累。

第一次,当我们的肚子咕噜咕噜叫的时候,身体感到不适,有了不愉快的感觉,大脑记住了这种感觉,然后传达给身体,进食以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身体舒适了,心情也愉悦了。

第二次、第三次以后,大脑不需要等到肚子咕噜咕噜的叫,它可以直接在此之前指示身体进食,以保持身体的舒适和心情的愉悦。

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理论,也很好理解。也就是说,在饥饿记忆的刺激下,大脑指示人做出进食的动作。那么反过来,如果大脑不曾受过饥饿的刺激,它是不是就永远不会有进食的反应?

也许你要说这种假设太无聊,人活着怎么可能不饿?但如果同样的理论应用于衰老的体系中呢?

人类的衰老会不会也是因为大脑受到了相应的刺激而指示身体作出的反应呢?

如果拿掉这些刺激,是不是就可以永葆青春了?

欧阳志的结论支持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理论上来讲,如果能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生理两方面完全杜绝衰老的刺激,不给大脑建立关于衰老的任何记忆,大脑就不会指示身体作出相应的反应,人类身体的状态就可以长久固定。

根据他所列举的和尚的案例,和尚本是弃儿,自幼入寺,寺庙也在山中,且只有师父一人与他相依为命。据和尚自述,他的师父只长他几岁而已,他被人放到寺庙门口的时候,刚好一场瘟疫,庙中的长老们全都染病身亡,自他记事以来,只有他和他的小师父相依为命。直到二人因战乱失散的时候,他的小师父也不过25岁的年纪。和尚不曾见过外人,虽然佛经有讲到生老病死,但他不曾见过“老人”是什么样子,对衰老也没有直观的认识。后来到谷中度日,几十年中除了念经只有为衣食饱暖忧虑,他的大脑中没有关于衰老的任何记忆,身体也不会被指示作出任何相应的反应,最多只变化到25岁的状态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