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西湖(15)
柳浪闻莺公园是南山风景线上离市区最近的一个公园,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沿岸遍插垂柳,风摆成浪。宋代诗人王洧在《湖山十景·柳浪闻莺》中写道:“如簧巧啭最高枝,苑树青归万缕丝。玉辇不来春又老,声声诉与落花知。”当时,这里亭台轩榭错落,殿堂楼阁云集,泉池澄碧,垂柳成荫,小桥流水,风光如画。但随着宋王朝的消失,这里也不复旧日光景。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时,御题了“柳浪闻莺”景名,也刻了石碑了,建了碑亭。后来,柳浪闻莺景区越来越荒废,到了清代诗人徐逢吉的《少年游》诗中,已成了“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的悲惨景象。新中国成立时,这里仅存景名碑、石牌坊、石亭子和一棵老沙朴树,杭州人干脆称之为“坟山窠”。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开发,这里现在是市民休闲的乐园,特别是2002年西湖南线工程整治后,这里更成为西湖南区最大的公园。公园内亭阁楼榭依湖面而建,和风光景物融为一体。
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碑亭,是从钱王祠右迁来的,1955年落成,亭为清代风格的四柱歇山顶式木构亭。亭子与周围高大的乔木林、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一幅层次错落有致的自然美景。现碑为1980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碑身正、背面均刻康熙帝1699年御题行书“柳浪闻莺”四字。楹联:“拂地长条只藏莺鸟春声滑;翻空翠浪不起鱼龙夜气醒。”形象夸张地描绘了西湖特有的景观。
柳浪闻莺的得名,是缘于园内柳树成荫,黄莺争相啼叫。它还和一个传说有关,名字美,故事也美,讲的是织男与仙女的爱情故事。
西湖边柳树环绕的旧祠堂旁(应该就是钱王祠),有一户母子俩相依为命的人家,是郡王的织绵户。儿子柳浪,织绵技艺高超,但这位青年还未娶妻,只能将心事倾诉给柳树枝头上的黄莺鸟。黄莺听懂了柳浪的心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一袭明黄衫的姑娘。才子配佳人,天生是一对。柳浪与黄莺一见钟情,二人很快就定了终身。
好景不长,一场风波来了。当时郡王要给皇帝祝寿,礼物千挑万选不满意,最后看中了柳浪织的西湖九景缎,可是“九字不到头,不能庆万寿”,于是郡王以柳浪全家的性命要挟,让柳浪补上一缎“有声有色”的美景来。柳浪将这个棘手的消息告诉给了黄莺,谁知莺姑娘挑眉一笑,已是胸有成竹。当晚偷偷请了画眉鸟,八哥鸟,百灵鸟,芙蓉鸟几位姐姐来帮忙。先绣上一条堤,然后是祠堂,其后是成片的柳树,最后再拔下自己的羽毛,绣作几只小黄莺。柳浪见了,却越发愁眉苦脸起来:“这倒像是我家,怎么算是有声有色的美景?”黄莺指着柳树问:“这是不是有色?”柳浪点头,莺姑娘又指着黄莺让他附耳倾听,果然有悦耳的黄莺啼叫。柳浪恍然大悟,“风吹杨柳翻绿浪,枝头常闻莺啼唱”不就是有声有色吗?于是圆满地交了差,从此和莺姑娘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此后,柳浪闻莺的景色越发迷人,柳树越发多姿:低垂青丝,如少女想着心事的“垂柳”;柳丝纤细风中飘动似贵妃醉酒的"醉柳";枝叶繁茂树头若如狮头的"狮柳";远眺像少女湖水旁浣纱漂丝的"浣纱柳"等。黄莺等鸟儿啼叫也越发悦耳,有着“百鸟天堂”的盛名。再后来柳浪闻莺就成为了南宋御花园,称作聚景园。它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是当时最大的御花园。
如今,柳浪闻莺不再是御花园了,而成了杭州人和八方来客的休闲胜地。除了杨柳长青,黄莺常啼的“声色”,其中的闻莺馆,北边的钱王祠,南面的陈文兆旧居,也都是游人钟爱的打卡地。每到夏秋季节,这里更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都吸引人们驻足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