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随笔‖柔软的力量
歌德大学毕业后在乡下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他先是喜欢上朋友的未婚妻,彷徨失落,后又喜欢上一位长者的年轻妻子。
两次感情的失落,给他带来巨大的打击,恰好这时又有一位大学同学喜欢上别人的妻子难以负荷周围的议论最终自杀。
在感情失落和社会舆论双重打击下,他提笔在很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
维特原型就是歌德,只是作者让他死掉。书中主人公维特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姑娘已经是别人的未婚妻。维特仍禁不住自己的喜欢,在姑娘未婚夫返乡之前,维特和姑娘、她众多弟弟妹妹们经历了一段愉快的相处。
未婚夫回乡后,维特处境变得尴尬。他在痛苦中使自己与姑娘和她的未婚夫成为朋友,最终没能经住爱情和工作的双重压力选择离开。
一段时间以书信往来,维特不忍思念,终于又回来。此时姑娘已经结婚,维特却再次陷入爱情不能自拔。姑娘丈夫对维特相当冷漠,姑娘这时也处在矛盾里。因无法忍受折磨,这一次维特选择了自杀。
书中少年维特的爱情并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他就像一个普通的青年人那样经历了最平常的甚至是一个人的爱情。正因如此才深深触动了我。维特就是我自己,作者走到了我心里。书中有几点感触很深:
一、维特是大多数人,是你也是我。
将普通人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以柔软的书信形式展示出来。细腻,优美,婉转,让人如遇知音。我们都是那个少年,或都曾是那个少年。
二、维特不经意间诠释了一见钟情。
在写维特与绿蒂初次见面的场景,维特来到绿蒂家,正好看到绿蒂在给弟弟妹妹们分食面包,只一个场景就把一个姑娘的美好展现在面前,一个神态就将少年的心动表达出来。让我一下就相信了一见钟情,相信爱情很多源自最初的一眼。
三、维特的死去,是最大的奉献。
维特像歌德的同学一样选择了牺牲,在深夜自家的书房,用绿蒂丈夫的枪,对准了自己。——读过之后,你会怎么想?
维特怎么就自杀?怎么就经不住呢?不就是人家不让你爱,让你走开吗?走开就走开嘛,有什么?是吗?真的是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什么不对的呢?
难道不是我以我无法承受的痛苦,抚平了你难以承受的创伤?我以我的不能承受之重,承受了你的?
多么不朽的悲剧的力量!
四、维特的经历修正了我对五四时期的爱情认识。
这点说出来有些脸红,读《维特》我意识到我因偏见错过了很多正确阅读的机会。
歌德处在一个新思想萌芽与旧体质统治碰撞的特殊时期,他年轻的心踯躅在旧体制下。这么看,这痛苦和折磨更重。总是说起来容易: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被解放,走出藩篱,信马由缰,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美好并不容易。所以我忽然就理解了徐志摩,理解了郁达夫、戴望舒。我发现自己能够放开禁锢,痛痛快快地又正确地去读一读他们的书了。
维特死在爱情里,死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时代下。歌德活了,活在《少年维特》的创作里,活在《少年维特》里,活在那以后直到现在的闪光岁月里。
他成为初出茅庐美好青年人的向导,成为忧愁少年最寂寞时轻柔的絮语。
“我们生来就爱拿自己和其他人反反复复比较;所以,我们是幸福或是不幸,全取决于我们与之相比的是些什么人”——这种隐秘地平复和安慰,它所带来的力量你体会过吧?我没有鼓励,我把我的痛苦展示给你,愿你走出沼泽。
正如书中所写:“世间最纯粹、最暖人胸怀的事,恐怕莫过于看见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自己开诚相见。”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被引领着感受少年最纯真的情感,最柔软甜蜜的心和无法替代的悲伤。不能不感叹那伟大作家25岁的纯真和深邃,那25岁的思想光华。
初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