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导游”,无权评判孩子

2018-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dq自然段

在如今以80后和90后为主导的父母时代中,都公认我们较父辈们更懂得如何鼓励赞美孩子,有时对长辈教育孩子的方法嗤之以鼻。但作为新时代父母你真的以为足够的鼓励与赞美就对了吗?

从孩子出生到牙牙学语,再到入学,乃至成人,我们无时无刻不为他们的点点滴滴的成长感到高兴,并及时奉上鼓励、赞美。“哇!宝贝好棒,会叫妈妈啦!”“宝贝今天会自己穿衣服啦,不错哟!”……这些都是我们新晋级父母认为的具体式赞美,曾几何时,我也是这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夸赞夸得具体,夸对了。

直到那日晚饭前,大宝的一句话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曾引以为豪的赏识教育。晚饭前,只见大宝异常懂事地帮忙把所有人的凳子挪开,我在心里窃喜刚满四岁的她果然长大了。“妈妈。你看我帮你们把凳子都摆好了,我是不是很棒?”她跑到我跟前仰着小脸邀功。“哇!小柒你都帮我们把凳子摆好啦,真的长大了,很棒!”接着又跑道爸爸姥姥跟前问了同样的话。看着她那高兴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她今天的行为是因为真的想帮忙而为,还是为得到了他人的那一句“你真棒!”来迎合我们?后与身边几个朋友交流,她们的宝宝也常问“我棒吗?”“我听话吗?”

原来我们都走入赏识教育的误区。关于夸赞《正面管教》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看到这句话想必大家内心很触动。尽管我们都知道不能过度表扬,孩子做的好时,要针对那件事以及孩子的态度明确夸赞,如果做错事就引导指正。可我们忽略了一点,不应该站在长者的角度评判孩子,而是该以一个“导游”的角色引导教会孩子自我评价。

走出误区我们最该做到的有两点:

一、一致的亲子教育观念

这个时代,孩子小的时候多数是由妈妈和爷爷奶奶陪伴。因此,一致的教育观念最能反映出家里的婆媳关系如何。朋友A常跟我抱怨婆婆带孩子不行,对孩子爆粗口,不懂得鼓励,以至于孩子出现许多不当行为,A怎么说也不听。其实背地里她的婆婆也四处说她多么事。A与婆婆间有过沟通,但没有走心,无效。

一家人对于孩子采取各不相同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在今后处理人事中犹豫不决,畏缩不前。观念一致,在孩子面前才不会出现分歧,更不会让孩子处于矛盾选择,是非不明的状态。若你发现观念(尤其是年轻人与老一辈之间的观念)实在无法一致时,“小型家庭会议”是很有必要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心平气和,有针对性商讨剖析教育孩子的本质,初衷与方法。从矛盾到达成共识,做到家庭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你会感觉彼此又成长一步,关系更近一步,生活还是美好的。

二、引导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非判定他是什么样的人

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摆正姿态,切莫一味说教或管教。道理都懂,但我们不少人还是走进误区。

譬如孩子在炫耀自己主动帮忙干家务时,我们除了具体夸奖还需注意孩子的感受。平等的“导游身份”引导她知道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宝贝,你帮妈妈干活,是不是很开心啊?你又会一项新技能了,妈妈也要跟你学多帮助别人,这样大家都不累了。”

前段时间《少年说》里有一期三观超正的“未来婆婆”,大家都惊呼遇上这样的婆婆真幸福。出于好奇我也看了这一期,妈妈那番话也着实让我圈粉。可当镜头切换到儿子时,我怔住了。在妈妈讲述自己鼓励他做家务的缘由时,他手握紧拳头还有些发颤,脸上勉强挤出的微笑。这很明显从内心来说,儿子并不接受妈妈所说的这一切。我想平日里这位三观很正的妈妈,应该一直是一种高姿态的家长角度去评判孩子。尽管她鼓励的初衷是好的,但对这种形式已经懂事了的儿子并不理解不接受。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是一味的强加自己的想法给他们,妄意评判,没有谁会心甘情愿接纳的。换个形式,这位“未来婆婆”以平等地位示弱,找恰当机会让儿子参与家务,引导让他自己悟出其所以然,势必教育之路会顺利很多,那个少年也不会跑上台吐槽三观超正的妈妈逼迫自己干家务,因为他理解,他懂得换位思考。

始终铭记: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我们不能做评判者,他们需要的是“导游”,教会他们如何评价自己,不为博取他人的肯定而获得自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