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大师》中的记忆重载
作者:黎荔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01396/097b74ccff2bd51f.jpg)
2017年五一档上映的华语电影,最具话题性的就是《记忆大师》,一部绝对烧脑的电影,全程无尿点,买了一杯爆米花进场,结束时一颗都没动过,可见观景中惊悚与悬疑的紧张感。电影结束后大部分观众都回不神来,有人还久久坐在座位上,有人缓缓离场时满脸恍惚。
《记忆大师》是导演陈正道“大师”系列的第二部,上一部是同样烧脑的《催眠大师》。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因剧情复杂为自己的智商捉急,因为情节线太芜杂太紊乱,而且有些是专门为观众挖坑的“废情节”,精心设置让你的推理跑偏的。影片一个上来就是一个高能设定,在未来社会,医疗领域出现了一种能删除记忆的“黑科技”,它可以把一段不想保留的记忆通过手术的方式删除,从而切断自身与这段记忆的情感关联……取出来的记忆会以晶片的形式存储,如果某天被删除者想重新拿回记忆也可以,只不过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重新放回的记忆在脑内有三天的重载时间,重载时可能断断续续、顺序混乱。影片讲述男主与妻子感情出了问题要离婚,他一言不合,任性地去删除了记忆,但妻子坚持取回记忆才能签字离婚。于是,他只有记忆重载,但之前记忆中心出现过极端事件造成的短暂混乱,男主在重载的记忆中,进入了头绪杂乱、惊心动魄的连环杀人案。
电影的情节是一波接着一波的反转,给观众建立线索的同时又一步步推翻线索,九转十八弯的情节让人感到智商直线下滑,一不小心就被带到了沟里。结局惊天逆转但又合情合理,二刷三刷之后,更是细思恐极,原来处处“草线灰蛇,伏脉千里”,每一个场景都精心设计,每一个镜头都暗藏伏笔。在这部电影中,人性在善恶之间瞬间切换,上一秒还人畜无害,下一秒就眼里带刀,让观众后脊骨都感到了丝丝寒意。
此处就不剧透了。有感于陈正道对于记忆的执着探索,我也想说说记忆。
我们通常以为那些拥有“超级记忆力”的最强大脑们,天生就拥有这项“超能力”,其实,超级记忆力大多是通过后天学习加上刻意训练得来。经过特定的记忆力训练,普遍人两周内都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话说这段时间一直在力邀全球公认、备受推崇的世界第一的脑力界神话、被称为“脑力大帝”的约翰尼斯•马劳来西安交大演讲。但的确,有些人天生的记忆力不经训练就能达到高阶水平,只能感叹人天生不平等,此处说的不是阶层和出身,而是指人的智力和感受力,天生有厚薄高下之差异。不过即使这样,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生活,走到自然中去,抚摸一朵花,聆听一只鸟、品尝一种食物,透过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口腔,就会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并从此贮存在我们的感官记忆库中。我坚信凡经历过的一切,都不会被遗忘,只不过是被埋藏。所谓记忆大师,不过是比普通人更知道如何去调度和提取记忆体而已。事实上,人这一生,不可能背负那么重的记忆前行,所以必然一边向前走一边遗落,有些记忆被焚烧掉,有些记忆被埋在心底,挥手之间,去日如烟。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01396/8535557f50c03471.jpg)
2017年2月份,电影《记忆大师》宣布成立记忆大师医疗中心,打破电影与现实的壁垒,以另类视角诠释记忆手术这一黑科技,其真实还原记忆手术的创意营销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我们虽然不像《记忆大师》所呈现那样,可以实施记忆存取和记忆重载手术,但当我们回忆之时,其实都是在进行记忆重载。回忆就是走一条逆行的路,穿行回到往昔岁月,那条路,蒿草连天,山高水深,一不小心便误入歧途。
例如,生活中,只爱同一类人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我们往往被一类人吸引,于是,我们下意识地排除了其他类型。比如张艺谋的女神标准就很固定,他的电影女主角基本是同一个集群的,巩俐、章子怡、董洁的眉眼之间都有相似之处。所以会有“某某是我的菜”这样的话,所谓的“菜”,也就是说喜欢的类型。为什么我们爱上的总是同一类人?因为那是一次次记忆重载。就算可知的记忆被删,但我们的潜意识里,在不知道的角落里仍存在那些人的身影。像一个定时炸弹般,只要时间到达,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爱上那些人,一次又一次。骗得过的是记忆,骗不过的是我们的心。假如你没有变,假如你还是之前的性情,之前的喜好,之前的志趣,就算失忆,你还是会喜欢上同一类人,被同一类人吸引,甚至是同一个人。我们能打破这个怪圈吗?也许能,但很困难,因为人不完全是理智的,更是感性的动物。一个人最深的情感积淀,跟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很隐秘,它往往是人的无意识或认知偏差导致的。这就是我们的感情惯性,使我们对某种类型的人产生依赖,甚至条件反射,一次次完成记忆重载。
记得我以前读过一个短篇小说,年轻时十分相爱的夫妇,在他们安定的晚年生活展开之时,突然面临一次情感生活的考验。老太太得了阿尔兹海默征(通常它更多被叫做老年痴呆),开始慢慢失去记忆和生活自理能力。当老先生发现妻子开始遗忘曾经的一切美好、再也想不起他们如何初遇、再也无法分享喜怒哀乐之时,他找到了一位脑神经医生,让对方以人工方式改变自己的大脑蛋白组织,从而也患上同样的病症,得以陪同爱人一起经历整个被剥夺记忆的过程。小说结局是:他们在疗养院相遇了,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看见同样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心想,“那个小姑娘真好看,我要上去和她说说话”。——那个第一次见面就令你砰然心动的人,是因为触动且勾起了你残存的记忆。怅惘那“记忆”来自何方,但就是无法阻挡,不可理喻,可这不正是爱情吸引我们的地方吗?我们不是到达现实,而是到达似曾相识,窥见了自己记忆中或想象中的世界的一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01396/9db9c48f85a5a812.jpg)
记忆总是选择性遗忘的,只留下那些美好的部分,过滤掉那些伤心的部分。多奇怪啊,时间把走过的路抹上一层淡淡的金色的光。于是回头看时,只能看见重要的,好的东西,让人忍不住微笑的东西。那些似乎过滤掉的部分,其实只是沉入时光深处雾气氤氲的废墟,它们将一直阴郁地潜伏在黑暗深处,默默地等待着某一天被激活苏醒的时刻。因为,显意识的记忆空间有限,多数为短暂记忆力。潜意识和显意识却有天大的差异,拥有无限的记忆空间。你可能不认为自己是这样,但是,的确如此。凡经历过的一切,都不会被遗忘,只不过是被埋藏。
我常想,所谓的最好的时光,不是最美的时光,而是不能再发生的时光,只能用记忆来召唤回来的时光。但有时很困惑,只能用记忆召唤的时光,如果记忆失去了原来的分量和质感呢?在电影《记忆大师》中,男主在记忆重载时,发现有许多地方是进不去的,比如无论如何擦不亮的镜子,看不清镜子中的自己。男主在和人探讨这个问题时,得到的一个解释是:当时没有进入到注意力的事物,在记忆重载中是不真切的。的确,当我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个似乎很熟知的事物,大体轮廓和色彩什么的都有了,但肌理、质感、细节可能是模糊的,因为你当初就没有好好观察过这个事物,所以只能停留在笼统感知的层面,许多地方是付之阙如的。说实话,了解这一点后,我有点恐慌。我知道,也许有些记忆并不可靠,因为出于某种目的,我们可能会对记忆进行篡改,记忆总要离开一段时间,抖掉所有的杂念再回来,但如果当初我只是潦草地感受,只活在生活的表层,那些水落石出的重载记忆,如何会深刻地植入生命血肉之中?将我们缠绕直至岁月尽头?
但也许,我们刻意去记住的东西未必留得下,不经意时的一个瞬间却纤毫毕现地铭刻。在时间如流水般的漫漫长途中,总会驻足停留在某些片刻,而那片刻早已在心中化为永恒。这些片刻,包括记忆中的一切所见、所闻和所嗅,建筑物、景色、亲朋好友的情谊、爱情和烦恼的威力、各种感官的满足以及肉体上的满足。我有时候想,当一个人进入暮年时,会有很多回忆,但经常自动浮现于脑海的,大概也不会很多,这当中会有一张充满灵魂气息的脸,和这张脸引发的灿烂的记忆,这张脸不一定属于妻子,也不一定属于初恋情人,它只属于瞬间。
今天,知识越来越多的被机器所承载,大脑不再需要记忆更多的信息了,我们的记忆越来越成为互联网公共记忆,也就是数字化记忆,记忆越来越物化和云化了,人的记忆被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空间,可以分割封存,也可以格式化。可以预见,一个没有安全与时间(任何记忆一旦互联网化将获得永生,成为人类记忆大数据的一部分)的未来,将直接面对人类。电影《记忆大师》中的数字化记忆存取可能出现,其中的错置事故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假如一段别人的记忆被错误植入到我们的大脑,在那个人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一次又一次事件,在压缩的记忆提取中,将量子叠加态同时呈现许多相似的面孔,那是他爱过的一个又一个人,同一类的人,本来分割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但突然同时呈现于记忆重载的舞台。在信息与时间的交汇处,永久的记忆创造了空间和时间圆形监狱的幽灵。那种感觉是惊悚的,是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时间碾压,是在无始无终的时间的长廊中来回游荡,是在怎么也擦不干净的模糊镜子中看到一张面孔慢慢浮现,与你默默地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