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别人打架了,家长该怎么办?|第2期“正念晨读”活动回顾
6月19日又是一个周日的清晨,我们的第2期正念晨读活动如期举行,21位来自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新老朋友空中相聚,继续开启美好的学习之旅——正念和悦读!
有的伙伴来自内蒙古,有的来自重庆,还有浙江、山东和上海的伙伴,真是天南海北,感谢互联网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一起学习。
正念晨读,
这是一个共读共创的活动,
鼓励每一位伙伴参与其中,
在互动交流中汲取书中精华。
聆听他人的智慧,
相互照见、彼此赋能,
真正做到读以致用。
2022年6月和7月,我们正在共读《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经典育儿书籍,父母效能训练简称PET,是Parent Effective Training的简称,它是由被誉为“沟通之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70年写的书。
这本书让无数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引入了他的新理念,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据2019年统计,已经出版了33种语言,仅仅英文版的销量就达到了500多万册。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P.E.T.可能改变中国教育基因”。他还曾在谈到如何理解和接纳孩子时,特别向家长推荐了这本书。
这期我们讨论的是第三、四章的内容,关于“接受性语言”和“积极倾听”。
在心情报告环节,有的说很平静,有的很期待,还有的说感到很振奋……
接下来在正念练习环节,栗子老师带领我们做了热咖啡呼吸法,大家跟着栗子老师的引导语很快进入了放松的状态。栗子老师说可以把咖啡换成自己喜欢的热饮,牛奶、奶茶或热巧克力等。
让我想起我家弟弟就特别喜欢听晗瑶老师带领的热巧克力呼吸,有段时间起床前都要听一会很快清醒,说闻到热巧克力味道了,还比划这床上有一锅,呼噜呼噜喝一阵开始起床。还有几天一听就要喝真的热巧克力,吓得我都不敢给他听了,呵呵~
在朗读分享讨论环节,秋琴老师首先为大家朗读了这段:
接受就像肥沃的土壤,能够让小小的种子开出它所能开出的可爱花朵。土壤的作用仅仅在于使种子成为花朵。它释放了种子成长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完全存在于种子之中的。与种子一样,一个孩子在其生命体内也蕴含着成长的能力。接受就像土壤——它仅仅能够使孩子实现他的潜力。
这段话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用比喻的方法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雅琦说,这段话让她认识到种子的力量和土壤的重要性,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就像土壤对于种子一样。
静好说,种子本身有成长的能力,只要给予阳光和肥沃的土壤,它就会成长成它自己的样子。
习之说,读到这段话时她特别感动,种子有它的节奏和爆发力。养孩子就像种植农作物,我们需要给予孩子空间和允许,需要慢一点,学会等一等,静待花开,说不定孩子就会给我们带来特别的惊喜。
后来,静好为我们朗读了接下来的一段:
“父母的接受为什么会对孩子产生如此重要的正面影响?这一点是父母通常不了解的。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原状;要想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告诉他你现在不接受他的哪些行为。”
雅琦结合后面的一段分享说,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对孩子说的是一些评价、批评和说教,总想教孩子方法。秋琴老师谈到因为我们也是被这样养育大的,很想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孩子,做个好妈妈,我们需要学会自我关怀,放下自我苛责。
习之说,种子本来就有生命力,本来就会向上向阳生长,而我们想避免孩子走弯路,这是个矛盾点。我们需要区分问题归属,谁的问题谁负责主导,允许孩子做自己。
接下来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个自己生活中的案例,大家结合前面讨论的内容一起进行探讨。事情是这样的,她带两岁多的儿子出去玩,在玩滑梯时,有一个大点的男孩也要滑,她儿子便了一把大男孩,男孩便开始打,于是两个孩子打起来了。她看到后便拉开了两个孩子,大男孩走开了,走到远一点的地方突然哭起来。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男孩指着她儿子说:是他打的,打到眼睛了。大男孩的妈妈听到马上过来了。她听到说打到眼睛也赶紧走过去问:“没事吧?需要去医院吗?”她一边疑惑着也没看到孩子打到眼睛,现在怎么说打到眼睛了,刚才也没哭,离开这么久又哭的。
大男孩的妈妈冷冷地说不用, 这时她说了句他们俩都打了。大男孩的妈妈说:“我们一般不会打人的。”她感到很尴尬,想拿新玩具给大男孩表达歉意,她儿子看到很生气,不同意给。后来拿别的玩具对方也没要。
回到家她就质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推人家?可以用嘴巴去说啊!你不能打别人的头,不能打眼睛,实在忍不住可以打别的地方。
这件事让她感到尴尬又羞愧,也很委屈和纠结,也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孩子打到人家眼睛的,对方的态度让她有些受伤。同时,他还感到对方用哭还博取同情,她的儿子也被打了却没哭,难道要教孩子也哭吗?到底该怎样处理这样的事呢?这事搞得她一晚没睡好。
感谢这位妈妈的分享,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也是我们生活中很容易碰到的。
接着晗瑶老师分享了她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大儿子跟别人打架被对方家长投诉。她当时也对自己有评判和指责,后来觉察到不能背负太多,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的妈妈,便给自己松绑,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真诚地向对方道歉。
静好说,孩子之间冲突是难免的,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孩子没哭教也教不会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的行为。可以提前做示范、读绘本、讲故事等,引导孩子探索自己,探索边界。当时对方妈妈的情绪也很复杂,首先应该会担心孩子的眼睛,看到孩子没事可能转而感到生气。已经尽力了,对方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无法决定的,只好面对,可以趁机看看自己内在需要处理的部分。
小梅分享了自己两个孩子之间也会有过先动手的先大声哭,这时也容易对孩子评判,后来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复盘,不放大问题。
感谢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到其实这位妈妈面对对方家长已经处理得很好了,只是对方的拒绝让她很难接受,这些情绪也是向内看的好机会。
我们看到期间当这位妈妈说“他们都打了”时,对方妈妈马上说自己家孩子一般不打人,那位妈妈当时可能处于担心和生气中,或许这样的话在她听起来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容易,才感到更生气。
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重点还是放在引导自己孩子的部分,尽量不要用“为什么”,因为有质问的味道,当孩子听到“为什么”时,也容易自我防御不敢说。我们可以抱着好奇去询问孩子当时的发生,从中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比如孩子也去看大哥哥的眼睛,可以肯定他的关心。
另外,不要不经孩子允许就把玩具送人,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很关键,物品归属权是很重要的方面。从物品延伸到身体,孩子也更容易理解,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怎么安慰别人。这也是一个引导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尊重他人身体的契机。
教孩子哭的方式是我不认同的,而且也教不会。在我看来孩子不哭也是坚强的表现呢,有时我们会担心孩子吃亏,孩子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这还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部分,可以向内探索。
结束后有位妈妈反馈说,栗子老师带领的咖啡呼吸法也非常实用,一下子就能安住于当下、集中注意力,值得每天和孩子一起互动练习。作为一名外圈的围观者,听大家阅读和拆解书中的内容,分析案例并用专业角度给出可行方案,太有收获了。
感谢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妈妈,特别喜欢这样的交流和碰撞,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刘栩旗 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于亲子沟通、儿童青少年内在动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带你和孩子一起提升内驱力、幸福力和梦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