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体质有不同冬季养生法!做好六个原则:御寒、养肾、闭藏!
【大脸说】岁暮天寒,2017年最后一个月即将结束。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寒冷气候考验着人体的耐受能力。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季养生,重点在于“御寒” “养肾”和“闭藏”。
1御寒为首
远离寒邪 平安过冬
寒为冬令主气,“御寒”为冬季养生之首要任务。冬季气候寒冷,寒性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寒冷是腰腿痛、膝痛、腿抽筋等在冬天加重的原因。一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发病率明显增高,且死亡率急剧上升。主要是寒邪使血管收缩痉挛、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而致。
背部御寒 保护阳气
御寒保暖应主要从后背和足部做起。俗话说:“风从颈后生,寒从脚底入”。颈后及整个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是人体的阳中之阳。寒邪易伤阳气,通过背部侵入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注意背部保暖,非常重要。有的人在冬季反复感冒或者持续咳嗽不愈,其实是与后背保暖不够有很密切关系。
冬季泡脚 引热下行
脚位于人体最下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但同时也是阳气最不易到达的地方,很多阳虚者都会有脚发凉的情况,在冬季更为明显。冬季用一些温热的药物泡脚,可以起到祛寒保暖,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对于下半身阳气虚阴寒重的病证非常有好处。
脚位于人体最下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但同时也是阳气最不易到达的地方,阳虚体质的人常有脚部发凉的症状,在冬季更为明显。
此时可在入睡前,用40℃~50℃的热水泡脚,可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也可配合加入一些温热的药物,起到祛寒保暖,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对于下半身阳气虚,阴寒重的情况非常有好处。
此外,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阳经于头面部交汇,故在冬季用冷水洗面,可以促进头面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以肾为本
冬季养生 首要养肾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肾阳是人体阳气之本,对脏腑起到温煦、生化之效,若肾阳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频数等症状,所以冬季养生首要保护肾阳。
养肾失当 百病丛生
冬季补肾不是泛补、滥补,也不是一味的用名贵食材补养身体,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辨证施补,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冬季,人们往往会感到食欲旺盛,饮食中可以适当摄入高热、高营养、味浓色重、补益力强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经典药食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正是食饮之时,能够起到温肾助阳、补气养血之效。
辨证施补 事半功倍
但是,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冬日进补需谨慎,遵守医嘱择取食物,如糖尿病患者可以生晒参、人参等作为补品,而避免甘草等含糖较高的药食;有血脂过高、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就应避免吃阿胶、牛鞭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所以,本身患有疾病之人,切记进补需谨慎,不适合的进补无疑会导致加重病情、越补越糟。
《千金月令》曾有记载:“(十二月)是月可补药,不可饵大热之药,且早食,宜进宿熟之肉”。说明冬季是进补时令,但依然要避免进食大辛大热之品,以温补为佳,比如可选择植物性滋补品,如山药、黑豆等;动物性滋补品如羊肉、牛肉、虾等。此外,可适量小酌酒水,《千金方》曾载:“冬三月宜服药酒一、二杯,立春则止。终身长乐,百病不生”。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中祛寒、振奋阳气之效。
冬令适当少量饮用滋补药酒确有裨益,饮酒后快速的血液流动还能有效冲刷血管壁,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胆固醇,达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3冬季需“藏”
早卧晚起 闭藏阳气
冬季养生除以护肾阳为要,还应注意闭藏。在冬季,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血流缓慢,韧带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降低,此时人应该少动多静。但并非是什么运动都不做,冬季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有度,不能骤然运动,避免大汗淋漓,锻炼后及时擦干汗液,着干燥衣物。
适度运动 无扰乎阳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特别是患有呼吸道、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晨练,因早晨气温低,寒性收引,血管易收缩,气血运行不畅而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此时,可以选择傍晚进行锻炼活动。
在冬日里适当的散步、慢跑都是不错的运动选择,使身体微微有汗,气血静而不止,从而阴阳更调和。
调养精神 内心宁静
此外,冬季养神也应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有记载:“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指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宁静、安谧,尽量控制个人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情绪含蓄而不外露。
其实际意义就在于:冬季人们要尽量隐藏心绪思维,静神少虑,喜怒不形于外,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因七情伤身。
中医强调“神藏于内”,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人们心绪不宁,竞争激烈的今天来说,这更加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不同体质的调理方
冬季除了要滋阴润燥以外,不同体质的人群也有不同的养生重点,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中医分类的8大体质的冬季养生方法,赶紧一起来了解下吧。
湿热体质
症状:面生痤疮,还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体偏胖或苍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的现象,这就可能是湿热体质,而不是一般的生痘长疮了。
调养:清热+利湿
调理方:清热祛湿的木棉花1朵,利水渗湿、清热、健脾的薏米10克,健脾化湿、消暑的扁豆20克,再加上平和温补的瘦猪肉100克煲汤。适用于口干口渴、唇干咽燥、尿短尿黄的人。
气郁体质
症状:经常生闷气,冬天吃完饭后常感到腹部胀气,同时伴有面色发白,目光少神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而且容易出汗,口淡,毛发枯燥,甚至头晕,健忘,大便也不成形。
调养:舒肝+ 理气
调理方:佛手15克,陈皮100克,丝瓜100克,平肝祛风的鲩鱼片50克,再加10克可以治疗寒凉腹胀的生姜煲汤喝,气郁的症状会有所缓解。
气虚体质
症状:如果你体倦乏力,再严重些的人,会觉得够不上气,懒得多说话,也有的面色苍白,甚至容易出虚汗。这可能是因为日积月累的劳累,肺、脾和肾出现了虚弱的症状,需要补养,也就是需要补气和养气。
调养:补气!
调理方:8克补气的黄芪,10克益气养血生津的党参,2枚补益脾胃的红枣,100克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鸡肉,25克瘦猪肉,3克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龙眼肉。放砂锅里,加适量水,微火炖汤,炖熟后喝汤,能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血虚体质
症状:如果你,经常皮肤干燥,尤其在北方,如果同时嘴唇和指甲的颜色都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面色不仅苍白无华甚至萎黄,女性还伴有月经颜色淡且量少,这就说明可能出现了血虚的问题。
调养:补血+补气(血虚是和气虚相连的,所以补血的同时还需要补气)
调理方: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生地适量,滋阴补血的熟地各15克,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龙眼肉3克,半只平和又温补的鹧鸪,25克温中益气的瘦猪肉煲汤。
阴虚体质
症状:喜欢吃辣的,也经常上火、大便干燥,小便赤黄,再加上面色暗淡无光,时而潮红,时有烘热感,口干,喜欢喝冷饮、咽干咽痛、心烦易怒、五心潮热,而且容易失眠。
调养:滋阴+清热!
调理方:用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沙参5克,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玉竹各5克,,养阴润肺,清火生津的麦冬10克,补益脾胃、养血宁神的红枣2枚,瘦猪肉100克煲汤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阳虚体质
症状:经常四肢发懒,怕冷,喜欢让身上感觉温暖,另外还有小便尿量大,大便偏稀,而且身体胖而发白,或者面色淡白。一般的人都容易认为这是自己累的,体质虚了,多注意休息,多睡点觉就会好得多,其实,这是阳虚。
调养:补阳+温补脾肾!
调理方:10克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2个补肾温肺的核桃,1只补肾阳、益精血的猪腰,25克瘦猪肉煲汤,喝上几天,能补益肾阳、强筋骨。
血瘀体质
症状:经常月经不调及痛经,有冠心病和心绞痛,以及正处于跌打损伤的恢复期。
调养:活血化瘀!
调理方: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田七3克,活血调经、凉血的丹参10克,瘦肉100克煲汤喝,能改善血瘀不畅的问题。
痰湿体质
症状: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有人同时有痰多,觉得微微的胸闷,甚至面色淡黄而黯,眼皮微浮,容易困倦,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喜欢吃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调养:利湿+健脾!
调理方:利水消肿的玉米须2克,薏米10克和猪骨煲汤。还适合用于痰湿体质造成的湿热黄疸、糖尿病、高脂血症者。
【尾记】 关于大脸君
大脸君,权威健康营养师兼执业医师,官方微信公众号:ilovebigface,每日最新养生段子,关注我,提高你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