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关于《偷书贼》的一二三
文字是安静的,但它又是最有灵性的。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依靠着文字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用文字疗愈了无数次心灵的伤痛,也凭借文字和内心进行过无数次的对话。
《偷书贼》就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整个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时代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统治者处处迫害犹太人。女孩莉赛尔被迫前往慕尼黑寄养家庭,在那个小镇上她和养父母,小伙伴,周围人群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当然最重要的是她与书之间的故事,这十几本书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并让她躲过了空袭,成为了少数的幸存者之一。
作者马克斯苏萨克生于1975年的悉尼,她的母亲小时候生活在慕尼黑近郊,本书的灵感来源于幼年时父母亲讲述的真实故事情节。故事来源于生活,这也是本书能激起读者共鸣的原因。
一、视角独特,侧面衬托
《偷书贼》的写作视角独特,全文都是以“死神”的角度来叙述的。死神在我们眼里通常都是冰冷阴暗的,因为是它带走了我们的生命。但是作者笔下的死神却是有温度、充满人性的,他对死去的人们充满同情,他厌恶这份收集人类灵魂的差事。
他不断地向我们叙述着战争时期人们的苦难,看着犹太人带着手铐脚铐被麻木不仁的军队残酷鞭打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恶魔,是他们剥夺了无数无辜人士的生命。而死神,他只是一个收集灵魂的天使,他将一个个可怜的灵魂小心地捡起来,安放在合适的角落。
两者之间的对比,让我更加憎恨统治者的残暴行径,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个没有血肉的躯壳,残忍地鞭打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总有一天,这根鞭子会敲打在他们自己身上,而最终,他们也会落入死神的怀抱。
二、写作顺序特别
本书开头便用死神的口吻述说了他和女孩莉赛尔的三次相遇,让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个可怜的女孩的命运。文章中也多次提前出现人物最终的命运,看似杂乱无章,提前剧透。但这样的写作手法却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我希望了解发生这一切的缘由是什么,也让我的心里有了一个很好的缓冲,更能接受人物的坎坷人生。
三、揭露人性的善与恶
二战时期的德国,大部分德国人都在元首的统治下变得麻不不仁,他们视犹太人为不幸的象征,处处远离犹太人,对于一切残暴行径视而不见,只要不殃及自身就好。的确,在那样的时代,能够自保是人们最大的愿望。
但是汉斯休伯曼,这个生活在贫民街的男人,莉赛尔的养父。他始终毫不避讳地展露着自身的善良,他冒着风险将犹太人藏匿在自家地下室,尽力保护着这个可怜的人,他在大街上施舍面包给犹太人,遭到士兵的残酷鞭打,他不顾他人的眼光给犹太人的房子刷上油漆。
有时候,一眼之间,人性的善与恶便完全地暴露在我们面前,我们惊讶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竟会如此之大,却又不得不无奈地接受。
四、文字的力量
汉斯休伯曼的一切行为也感染了莉赛尔,让她无所畏惧,保有善良。是他教会了这个女孩读书,与文字结缘。
从《掘墓人手册》一直到《最后的人间陌路人》,这十几本书陪伴着女孩度过了在汉米尔街那段终生难忘的日子,或欢喜或悲伤,那些难以忘却的脸庞,那些印象深刻的往事,拯救过她的人和她拯救过的人,她记得的不再是书中的那些内容,而是有这些书陪伴的那些人那些事。
最终,她将这些回忆写进了《偷书贼》,这最后一本她自己的作品记下了那段过往,也拯救了她的命。
《偷书贼》真的是一个撼动人心的故事,读完久久不能释怀,为书中的人,书中的事,人性的善,人性的恶。
无戒90天训练营第三期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