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百鸟嘲凤?

听说这部电影的口碑好,于是找来看。看完大致觉得应是四星,而表演则是五星。
讲的是一个唢呐班子如何由盛至衰至无的故事。拔高一点,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如何消解的。
断断续续用了三天看完。豆瓣给了五星,因为料想这种片子曲高和寡,所以多给了一星。没想到之后瞅眼影评,发现批判也多。又去知乎看了一眼,竟也是贬大于褒。一时有些懞。大致扫了几眼,有说电影本身立意平庸者的,有说因导演去世此片被拔高的,有说被感动的要么老派老么小年轻的。赞扬的还没怎么细看。因为怕影响自己的判断。
批判者最浓烈的,是说全片充满了“导演的自恋嘴脸“,这个兴许是真有。文艺范的谁不自恋?不过说全文根本不在于说唢呐自身这门手艺,而在其孝子贤孙大磕其头的规矩。这规矩的内里是“大爷”,有么?未必。理由?看片头:

还记得天鸣在河边练吸水时,听到的两路人的话吗?怎么评价唢呐匠的?没出息。
这才是自古以来除了当代外对民间艺人真正的评价。真是大爷?未必。
看起来别人对你恭敬,实则背地里是看不起。师父醉酒后大谈的规矩,不过是在心知肚明这种鄙弃之下,对葬礼上得到这唯一的一点尊重的看重罢了。孝子贤孙对唢呐匠要磕头,有点匪夷所思。看许多评论都说农村并无其事。但也许是在这“规矩”废掉之前的规矩?如果并无事实,就只反映了导演的趣味,也难怪观者的反应如此之大。看起来是自恋,实则未免不是自卑后的过度反应。

如果真的把唢呐匠当回事,谁会说”呜哩哇拉送葬的“”没出息?“显然,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因此孝子们的磕头,即使是真的存在过,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强调手艺,师父醉酒后的那场戏,难道不是强调?那几乎是全片中师父最高兴、最忘怀、最物我两忘的时刻。即使只是个侧面,也能
看出师父在吹奏的时刻内心是多么的欢欣与陶醉(正面的图实在截不出来)这一段的表演可谓实在精彩。能感觉到一向沉默寡言的师父,在这一刻,心随着唢呐一起放飞,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师父就是唢呐,唢呐就是师父!

片头中师父家长式的专横残酷,许多人批判:忘了《霸王别姬》里被逼上吊的小学徒了?
这种专横,只怕在现在的许多不为学艺也不为干啥的家庭里,都比比皆是。天鸣的父亲逼其学唢呐,和程蝶衣母亲断指逼师父收徒其实如出一辙。实则国情如此,国人如此,蝶衣悲剧了,天鸣没有,不过是因为他运气好,真的喜欢上了唢呐而已。但这种国情上的缺陷,不应该成其为批判这部电影的理由。
天鸣和师傅的坚持终于在时代的车轮中缓缓落幕。这是无可避免的结局。末尾文化局邀请天鸣再吹一场,然而师兄们痨的痨,断指的断指,终于也没能吹这一场。剧末在师父的坟前一曲吹奏,师父含笑而去,然而唢呐这门手艺,到底只能从此没落、失传。都说是有意拔高了唢呐的地位,其实人从一开头就告诉了你,这种高算哪门子高?不过是描慕了一门民间技艺,即使再有有心人想一门坚守,也挡不过时代的脚步和洪流。京剧如此,唢呐更是如此。却有人便讨伐起来”传统技艺“应不应该恢复的问题。不解。
陶泽如的演技真是好啊。里面的演员大都出彩,尤其小天鸣,孩子的倔强和小性,都演绎的很出色。天鸣父亲跌倒的那串表演,几乎快赶上程喋衣母亲拜师那段戏了。好演员,剧本却是弱了些。这种注定是小市场的片子,没有票房,从开拍的那天起,就几乎是注定了的。
(简宝玉日更打卡DAY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