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随笔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三)

2021-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齐思扬

政治家辛弃疾

公元1172年,33岁的辛弃疾调任滁洲知府。滁州地处两淮之间,为南北必争的军事要冲。其时很多人认为辛弃疾大材小用,但他觉得这正是大展宏图的机会。

整治滁州

此时的滁州,人民逃亡,市衙冷落,田野荒芜。

辛弃疾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积极措施。

减轻赋税负担,让人们有吃有穿

他请求朝廷减免全数百姓历年积欠的租赋,还减免了商贩业税额十分之七。

招抚流亡,安定民生

对逃荒流亡的居民,租给土地、贷给钱粮,修建房屋;分给流民土地、农具、牧畜、种粮,鼓励他们在滁州安家落户,平时农耕,农闲之时则编练民兵,练兵习武。

恢复城市的商业建设

组织民工烧造砖瓦,砍伐木材,雇用工匠,在乱草纵横的街道上,建筑起商铺、客店、酒馆,以便行旅。恢复了交易市场,取名“繁雄馆”。

建造寓义深刻的“奠枕楼”

短短的半年之内,滁州过去荒陋的面貌大为改观。恰值夏麦丰收,他选择城西一块佳地修建了一座高楼,取名为“奠枕楼”,为居民登临游览的场所。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辛弃疾在滁州任内,不少名士和朋友都曾来滁州。迎来送往,留下了不少佳作。友人周信道和崔敦礼也分别作过《滁州奠枕楼记》,只可惜世人往往只知滁州有醉翁亭,而不知有奠枕楼,呜呼哀哉!

四处救火

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辛弃疾先后任职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等地,也曾在京中任职。尽管每到一处均政绩彪炳,无奈却都不能长久,总是不停在各地奔波,职位也基本都是和钱粮有关。这些远离战场的职务,远不能实现辛弃疾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在年复一年的蹉跎中,他上阵杀敌和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

赈灾剿匪

在地方行政任上,他积极赈灾,擒获并斩杀过茶商军领袖赖文政,剿灭过湖南盗贼。在剿匪的同时,他也同时认识到“官逼民反”的现状,曾作《论盗札子》,为民请命,获得孝宗认可。

成立飞虎军

在谭州,为了维护地方安全,他奏请建立飞虎军。因连日阴雨,20万瓦片无法凑齐,众人一筹莫展。辛弃疾令城中百姓每户送瓦20片,付钱百文,两日内便凑齐了全部所需瓦片,下属无不交手称赞。

归正人的尴尬

在宋高宗去世的1187年,朝中大臣曾议论过辛弃疾,认为他有功绩,但难于驾驭,唯缓急之时可用。从群臣的议论,再结合他历代任上的政绩来看,辛弃疾的确多次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四处赈灾,四处平叛,且政绩斐然,但始终未曾真正得到重用。究其原因,可能和他的“归正人”身份有莫大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