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节
今年我没有像以往一样早早买票回家,陪父母过年,而是和先生一起回到了他的故乡——山东青岛,和他的父母、我的公婆一起过年。
虽然,从和先生恋爱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远嫁的姑娘总有一天会面临这样两难的处境,逢年过节去谁家过年会成为一个躲避不开的难题。但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虽然嘴上说着没关系下一年就能回家了,心里却还是有挥之不去的忧伤。
众所周知,长江以南没有暖气,我的家乡四川也不例外。虽然四川是盆地地形,相对于同纬度的其他省市而言算是暖和的,但这个暖和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还是非常冷的。由于盆地不利于大气的扩散,因而四川常年多雾,冬天更是大雾弥漫。再加上多山,植被茂盛,湿气浓重。于是冬天就特别阴冷,不见阳光。若再下点小雨,就更是冷入骨髓,穿多少衣服都不够的感觉。于是,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烧火,一家人围着火盆喝茶聊天嗑瓜子,或是插着电烤炉打麻将。
而到了青岛,我才发现,比起南方的阴冷,北方的干冷简直就是小儿科。虽然外面气温低,但是很干燥,而且还有太阳,只要衣服穿厚点就不觉得冷。更重要的是,室内有暖气,无论是家里还是外面的商场超市,到处都是暖暖的。每次从外面一回到家,就要立即脱掉身上的厚衣服,不然就是一身汗。可以说,这个春节是我过得最暖和的春节。
在四川老家,因为不是大城市,过年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从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直到正月十五的“送年”结束,这中间的一个多月里,不同的日子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比如,腊月二十三“敬灶神”,要贴新的灶神像,给灶神上供、点灶灯、烧纸钱等,祈求灶神保佑新的一年阖家平安;腊月二十四要“打扬尘”,就是搞大扫除,屋前屋后的水沟、平时不会注意到的旮旯角落以及全家人的衣服床单被罩等等,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打扫。
此外,还要“垒坟”,就是去给过世的祖宗亲人的坟茔除草添土,因为祖宗的坟茔越高大就预示着后代的生活越兴旺。而“垒坟”这件事,必须在“大寒”节气过后,且不能晚于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迎新年”。“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在黄历上,“交大寒”不是指某一天,而是有一个具体的时辰。“交大寒”之前是不能动土的,必须等到那个时辰过后,才能去“垒坟”。有一年“交大寒”特别晚,在大年三十的早上十点过。于是,爸爸和叔伯们那天一到时辰就立即上山“垒坟”,赶在中午十二点前又匆匆忙忙回家放鞭炮迎新年。
过年期间也有不少习俗要遵守。比如,大年初一的早上不能睡懒觉,为给新的一年一个良好的开始,妈妈会早早就叫醒我们起床,吃了饺子后,先给长辈拜年,然后会去附近的寺庙礼拜、祈福。而且,这一天不可以呆在家里,睡觉更是不允许,也不可以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大小孩子们都要跑出去玩,跑得越远越好。到了大年初二,大家才会开始去各处的亲戚家拜年。小时候我和妹妹基本上都是去外婆家,一呆呆好几天。
正月初七是“人日”,一般这天家族里会聚餐,或者在我们家,或者去奶奶家,或者去二叔家,反正都住得很近。而且,要出门的人不能选这一天离开家,因为“七不出门八不归”,就是说“出门要避开初七,回家要避开初八”。
为什么初七是“人日”呢?小时候,我就这个问题问过爷爷。爷爷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每天都有一种动物过年,初七这天正好处在中间,就是“人过年”。这些动物过年的顺序有个顺口溜:“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十一猫儿十二鼠,十三臭虫十四跳蚤。”可能看到,这些动物的种类很多也没有个规律,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和对应关系,爷爷没有告诉我,我也很好奇。
过了正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渐渐淡下来了。人们也纷纷开始了新的一年,上班的上学的,都开始返程。到了正月十四,有的地方是“过小年”,而在我的家乡则会“送年”,大概形式也是放鞭炮吃大餐,热热闹闹过一天。第二天就是“元宵”。
到了青岛,过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公公婆婆都是老师,生活在城市里,对农村的习俗嗤之以鼻,说那是“封建迷信”。因而,我也没有机会见识到这边的过年习俗,只能在咖啡馆里听着“恭喜发财”这下这些文字,怀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