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

2017-10-07  本文已影响42人  李双男

《初出城留别》

                唐

              白居易

朝从紫禁归,慕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整理自《云端对话 董大焕与风格纯粹》,感谢战友娄晨峰的分享。开阔视野,目前已经看了一小部分,现尝试将其中观点和原因总结一下。

核心问题:人往哪里去,为什么往那里去?

关于北京

京津翼一体化,环渤海城市群等违背市场规律的计划经济都是扯淡。

北京就是北京,它是一座孤岛,因权力而繁荣,与世界互动,和周边无关。

一、北方缺少商业精神,北方人热衷于做官,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进国企;经济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政府的主导,无独有偶,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热衷于做官,权力变现的效率、力度,远远高于能力。环北京贫困带由此形成。

二、北京是权力集聚之地,计划经济掌控力巨大,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16%,2013年飙到37%,这都浪费了多少财富啊!它的繁荣来自权力,假如通过迁都来解决城市问题,只会变成西安,精英会随权力而迁,资源会随权力而走。

雾霾的形成

一、限制人口进入导致本就缺乏商业精神的周边省份居民更加依赖于国企;

二、强势国企重视GDP,漠视环境保护;

三、把人赶往郊区,职住分离严重,过度依赖汽车,加重PM2.5浓度。

宜居与否的最直接指标是:人口规模+人口机械增长率,这是一个个人用脚民主投票的结果。标准的宜居不是真正的宜居,人们都去的地方才是,大城市就是宜居的,即使它拥堵、压力大、空气污染,但它集聚带来的规模优势是小城市不可比的。

城市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商业精神和高度集聚。

小城市

有国外的社会学家研究,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到100万,这个城市注定是一个靠人情。人际关系维持的城市,而不是靠规则形成都市文明。

风格纯粹曾混迹一个小地方的论坛,观察过他们:

1,不自由,不宽容。一切求稳,以和为贵,以集体为荣;20几岁的年轻人说话跟他的老母亲差不多;生活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切按这个群体强者的意志走。

2,反智。因缺少自由精神,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周围人的态度。生活对他们而言,变成了漫长的表演,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和认可是他们对成功的全部理解。向周围的人炫耀,也是他们在稍微成功之后的唯一庆祝方式,买了一部新车,换了新居,都必须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让周围人知道。

3,缺少公平正义。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人生全靠关系,所以有没有过硬的关系是他们在这个城市牛不牛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看你的言论,不是看你说的话,而是看你有没有过硬的关系。他们不相信个人奋斗,没有关系就等于没有能力。所以维持关系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人生,无休止的应酬是他们的全部生活,你必须做到在群体的眼睛里是个好人。

4,资源匮乏。人文的,物质的,社交的,他们的人生似乎全部的意义都是吃,各种吃,各种玩。以粗鄙为美,以不尊重个人的隐私为理所当然。

5,崇尚暴力。他们长期生活在缺少理性的思维状态下,每当遇到他们不熟悉的观点和意见的时候,首先做的不是认真思考,对方为什么这么说,而是突然就爆粗口,然后就是各种狠话。当你说出真相,他们不是面对事实,而是采取被激怒的方式,快速掩盖真相。

我就生活在小城市,穿梭在县城和乡镇之间,镇上常驻居民3万,县城30万。根据我的生活和观察来看,以上5点基本上都是事实,尤其是人情关系这一点,令我思绪万千。

2016年大学毕业考上村官,回到家乡成为大家羡慕的一名体制内人员,当时我也飘飘然了,虽然依然向往着大城市,但我的内心深处却对北上广深说不。是的,我知道大城市好,我想去,但身无长物,去了也不过是读过大学的农民工。以前身边的同学很多辍学外出打工,目前,没感觉到他们在大城市混得有起色的,他们是贡献者,是底层,收入仅仅够维持生活,没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利好面。我担心我也会这样。

所以能想到最好的路径就是考到大城市的体制,恕我眼界低,想了几天真就只想到这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