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你想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教育,是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自从怀上甜筒宝宝之后,我亦不能免俗,时不常的就会在脑海中想到孩子的上学,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由于我和孩子她爸都没能混上个北京户口,因此想着想着就会陷入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和担忧中。看来,身为人母,谁都不能免俗。
产假期间,在奶孩子的空闲看了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英文名:childhood elsewhere)。这部纪录片总共只有六集,每集将近1个小时,分别讲述了日本、芬兰、以色列、英国、印度以及中国的少儿教育,从这些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设施、课程设计等多方面、多维度的进行了呈现。整体看完之后,我去豆瓣上查了这篇片子的介绍。原来是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在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后,也带着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焦虑,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的少儿教育,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在探寻的旅途上,周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他乡的童年》这部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了一个深刻思考。不过在开始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当提到日本、芬兰、以色列、英国、印度以及中国的教育时,你脑海中会有什么样的联想呢?
日本,恭敬、严谨、集体意识……?芬兰,平等、弱竞争……?英国,贵族、精英……?印度,贫富差距、脏乱、IT精英……?以色列,创新、科技……?中国,应试教育、户口、学区房……?
上面是我在打开每一集纪录片时,脑海中的联想,我想每一个人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都各有不同吧。于是带着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跟着周轶君的脚步一起去欣赏了这些国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课堂。片中,确实呈现了我对这些国家印象中的那些关键词,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片中也讲述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教育理念及方式下,怎么去解决与之相伴的问题,比如:
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
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
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
……
说整体印象,看完这6个国家的教育,我从内心深处对芬兰的教育升起向往之心,而且这一集也是周轶君在走访途中唯一一次被感动而落泪。我想为什么我会心生向往,周轶君会被感动落泪?我想可能因为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都处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之中,因此,人们都是卯足了劲的去竞争,去获得,这个过程中自然免不了被比较、被评价,学习如此、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日子久了,自然让人有受压抑之感。而芬兰恰恰是一个没有竞争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中长大,给了人只是因为我是我自己就可以的尊重,这一点却是整个国内氛围中最缺的。
我想以后有机会,应该亲自去这些国家,感受一下他们的教育。
作为一个梦想,先存在这。
Mary@BJ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