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音乐是你,另一个自我复活的地方音乐有态度

五首小众、却一听就会让耳朵怀孕的钢琴曲

2018-10-17  本文已影响7人  黑白的触动

这次换个方式,各位先听(请在各大音乐平台输入下列名字搜索),听完再看文字。

如果你的耳朵没有“受孕”,请去看“产科”大夫,一定不是曲子的问题啦~嘿嘿嘿...

No.1  Micmacs à la gare

No.2  Visions

No.3  Letting Go

No.4  Gentle

No.5  Melodies of Life

这五首纯音乐,风格不同,却同样好听,或者至少有一首,会打动你吧。你最喜欢哪一首,希望小伙伴们能留言告诉我,如果能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那就更好了。

(有时候敲键盘的我就像上图中那个深处迷雾的小伙子,眼巴巴地看着远方,却什么也看不清,而亲爱读者的留言反馈,如阳光一样驱散了浓雾,让我振奋。我需要阳光...需要阳光...要阳光...阳光...光...)

在纯音乐中(没有歌词的音乐),很大一部分是钢琴曲。钢琴的音色丰富、华丽、浪漫,能模仿、能伴奏、能主演,可以独当一面。即便是多种乐器合奏的纯音乐,也往往不乏钢琴。因此,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有它的道理的。

很多大作曲家,都专门写过钢琴小品,比如脍炙人口的《致爱丽丝》(贝多芬作)、《少女的祈祷》(巴达捷夫斯卡作)、《梦幻曲》(舒曼作)、《小星星变奏曲》(莫扎特作)等等。

因着钢琴的“全能”,很多其他乐器演奏的名曲甚至交响乐,都被改编成了钢琴曲,比如《钟》(原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炫技作品,被李斯特改为钢琴炫技作品)、《天鹅》(原作是圣桑的大提琴曲)、《命运》(原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被理查德克莱德曼改编演奏)等等。

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钢琴曲,比如久石让的《Summer》、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狄丽娜》、李闰珉的《雨的印记》、《River flows in you》、班得瑞的《童年》、《初雪》等等等等,在影视、广告、咖啡店、服装店、书店、学校、大街小巷、瑜伽商超......都“烂大街”了,平时不喜欢音乐的小伙伴,也都听过它们——可谓无所不在,让你的耳朵无处可逃。可对于喜欢的小伙伴,听多少遍也不会腻,因为你用心用情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听出的是不同的味道。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五首钢琴曲,其实不算太小众,如果你关注轻音乐的话。五首都是名曲,在“圈子”里很受欢迎,口耳相传。若你平时只听流行歌曲,可能这几首你不太了解,接下来,我就一一介绍一下。

第一首:Micmacs à la gare

不认识歌名吧?

因为是法语,翻译过来是“在车站的阴谋”。“阴谋”跟欢快的曲风有点不搭啊?

这是2009年一部法国电影的配乐,电影名叫《Micmacs à tire-larigot》,中文名是《尽情游戏》(直译应该是“阴谋超大量”),这是一部法国动作喜剧片。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我看过一部法国喜剧片叫《你丫闭嘴》,联想到法国幽默那种小人物的笨拙、机关枪式的语速、夸张的表情,大概就能想到和这首曲子相配的也许是“笨贼一箩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搞笑场景。

《尽情游戏》海报

第二首:Visions

Visions有印象、视觉、想象的含义。

这首钢琴曲是匈牙利裔美国钢琴家汤姆‧帕瑞斯(Tom Barabas)的代表作之一。

他从小学琴,接受过学院派古典钢琴的训练、后期又学习过爵士音乐,最终以演奏新世纪钢琴曲为主。他将古典和新世纪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有巴洛克的华丽,也呈现出幽雅清爽的新世纪情调。

《Visions》以三连音的形式贯穿全曲,仿佛流动的梦境,漂浮不定,各种意象接连闪现,幻化无暇,给人一种清爽又迷蒙的奇特美感。

第三、四首:Letting Go 、 Gentle

letting go有“放手”、“随他”的含义,gentle有“温和”、“文雅”、“高尚”的含义。

这两首曲子的演奏者都是美国钢琴家艾萨克.谢帕德(Isaac Shepard)。他出生在美国一个音乐世家,据说12岁时就能只凭耳朵听来弹钢琴了,算是个神童。后来加入父亲James的乐队,年少时的谢帕德常常随着乐队在南加州的教堂、流浪汉管理所、福利院等地方义务为穷人弹奏音乐(他是个基督徒)。

虽然谢帕德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教会工作,他还是接触了很多不同的音乐风格,涉及古典、流行、摇滚、爵士、电子等音乐形式,而且他还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为很多休闲小游戏担当音乐制作。

和帕瑞斯一样,谢帕德的风格也非常鲜明:空灵隽永,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听他的钢琴曲容易沉浸、沉思,听完回味无穷。

第五首:Melodies of Life

意为“生命的旋律”。

玩过《最终幻想》的小伙伴应该熟悉,这是《最终幻想9》的主题曲,其作者是日本作曲家植松伸夫。

高晓松说,日本人擅长写旋律,信矣。(不仅是这首,听听久石让,再看看早年间港台流行歌曲,大都是扒日本的旋律然后填词,比如《月半小夜曲》)

植松不是音乐专业科班出身,但其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却令人钦佩,由他操刀的“最终幻想”音乐和游戏一样赢得了全球粉丝的赞誉。

说句题外话,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也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的作品享誉全球。可见艺术和技术是两码事,对美的感悟和把握得有些天赋,“灰人”就是每天8个小时,训练30年,也不一定能练出来。(请参看“灰人理论”)

植松的音乐往往能够表达宏大的史诗感,同时能兼顾每个角色的特点,这种宏大和细腻的融合是其广受欢迎的最重要原因,也让听众在音乐中能身临其境,陶醉于幻想的次时代世界中。

“黑白的触动”较少推荐流行歌曲,不是说流行歌曲不值得,相反,很多歌曲和歌手是我非常欣赏的。我只是觉得大家听的流行歌曲比我更多,我所认为的好歌,小伙伴们一定也都听过。

喜欢听纯音乐的朋友,可能相对会少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歌曲类似于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纯音乐类似于用小说的方式讲故事。

电影有声、光、画,人物、场景都是具体形象的,观众不需要想象,跟着故事往前走就好。小说的一切形象都是文字塑造的,读者需要想象力,需要将人物和场景在脑海中描画一番,然后才能进入故事。电影更容易直入主题,受众当然更广。

对于歌曲来说,歌词已经把大部分的感受都说尽了,听者只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放到歌词塑造好的模子中,无需自己想象;纯音乐没有歌词,所有的情绪、意境、人物、故事都得靠听者自己去想象、感受。所以,从听众所要付出的主观努力上,纯音乐比歌曲要求高一些,门槛高了,听众自然少了。

想象虽然“费力”,却是纯音乐最大的魅力。

因为:想象需要平静,想象激发平静

纯音乐大都很舒缓,即便是如《Micmacs à la gare》这样欢快的乐曲,其内里也是清新平和的。而夜店里那些“动次打次”的狂躁音乐,即便是没有歌词,也不能算作“纯音乐”的范畴,除了“燥”,还有一个更本质的原因:这些音乐没有层次丰富细腻的起伏,只是靠音量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用重复的旋律推进人的情绪,换言之,太粗放了,只适合酒精麻痹神经后的狂欢。

纯音乐的起伏很细腻,一点也不张扬,只有你心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得来,所以欣赏纯音乐,首先要心态平和。而当你感受到了其中的起伏美好——一种不易察觉却很深刻的美妙迷醉,你的心境会更加平和,一些恼人的小情绪、小烦忧都会烟消云散。所有有人说,纯音乐是治愈的音乐。

有些美,不太容易体会,一旦你体会到了,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