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一点没关系,但要苦得有价值
“在极度内卷的时代,好像吃苦、迎难而上,就成了有高值、有意义的代名词。”
01
—
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迎难而上“的文章,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表述的:
人生需要磨炼,完成难的事情,才会让我更有成就感。 现在回味这句话,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是错的! 因为,如果我把“迎难而上”当成做事的唯一目标,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把无关的事情都当作重要的事情去对待。 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告诫我自己要“勇于造轮子”:争取把我正在用的“外来”工具都换成“自主”工具。 现在看来,这种“迎难而上”,除了给自己造成一种“原来我的水平也很高”的错觉外,对我的工作帮助不大。 还比如,疫情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我有点焦虑,我总想逼自己干点什么难的事情。 于是,我规定自己每周一定要读多少本书,每月一定要听多少课,甚至还会强制自己每天少睡一点,多拿点时间出来学习。 现在看来,这种“勤奋努力”,除了给自己造成一种“我很努力、正在变得越来优秀”的错觉外,对我的健康毫无意义。02
—
所以,“难”并不等于“高价值”,“难”也不等于“有意义”。
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因为有些事“难”就要去做,而是因为这些事重要、有意义才值得去做。
有了这个认知,再来看我每天写作这件事!
我坚持每天写作日更,绝不是因为它有多难,而是因为坚持写作对我来说显得尤为有价值、有意义。 从价值层面来说,它能倒逼我读书与思考,读书会让我的知识丰富,思考会让我的思维活跃。从意义层面来说,它更是一个自我表达、自我修炼、自我觉醒的绝好方式。
所以,想清楚了这两个层面的东西,我就不应该给自己设定什么困难的指标:
每天必须要读多少书,每天必须要写满多少字?这都不重要!
而是,自己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坚持做高价值、有意义的事,就已经足够了。
02
—
其实,做事先思考目的和意义,是一种战略思维。
在不确定性更高、概率更小的世界里,能“脱颖而出”必须要有战略思维。
“难”不是重点,关键是要读哪些书,认识哪样的人,修炼怎么样的能力,选择做什么样的事?
这些问题,仅凭努力已经不够,需要我有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要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的叠加,在每个岔路口选对方向,其重要程度要远远超过努力程度。
所以,我应该要向那些牛人学习关于战略的思维方式,
让自己能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也只有方向对了,“迎难而上”才会真正有意义!
03
—
最后,总结一下:
在极度内卷的时代,好像吃苦,“迎难而上”就成了有高值、有意义的代名词。
以前,我可能严重混淆了它们之间的维度,甚至‘把“迎难而上”当成了做事的唯一目标。
但现在,我至少明白了,高价值、有意义和有难度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当目的与意义并不存在的时候,我只是在为了内卷而内卷。
当然,也许当下的我还并不能十分完美地辨别做什么事,对自己来说是真正高价值、有意义的。
但没关系,我会一直告诫我自己:苦一点没关系,但要苦得有价值;累一点也没关系,但要累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