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一)

2016-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头说话的野象

我打小不爱说话,随我爸,什么事儿都闷在心里,有时候一个人嘀嘀咕咕还能把事情想明白,一旦正式说起来,不管对谁,半天憋不出一个屁来。

就像我妈跟我爸吵架,永远是我妈抱怨一圈,我爸憋红了脸堵回去一句,但是这一句往往最管用,因为我妈听完一定会甩一句“随便你”,然后双方休战,床尾和。

爸妈两个人在说话这事儿上性格差异极大,在我这儿就发生了点生物化学反应,不知道是不是把两个人的说话基因各拿了一半,我身上既有我妈那种凡事能用嘴说就绝不动脑子的跑火车功夫,也有我爸那种遇事就憋屁一憋就是大招的沉默功夫,好不诡异。

好吧,其实不该对二老不敬,我想说的是,我身上的这两种说话方式,也就是我爸妈代表的这两种说话方式,正是我们大多数人中常见的两种情况,往往是被认为“不会说话”的人的两种临床表现。

说话,这里我们把它单纯作为一种社交行为,发生在至少两个个体之间的用口语进行的沟通。

今天我们来说说第二种,也就是憋大招的说话方式,这类情况往往有个借口叫“沉默是金”,所以我给它取个名字叫沉默是个屁型。

举个例子。

小A和女朋友恋爱三年,每天接送她上下班,大姨妈来串门了小A忙前忙后比自己生病都紧张,有什么事儿女朋友不说话小A就替她解决了,女友对小A也是百般呵护,两个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甜得让人牙疼。

但是,女朋友还是跟小A提出了分手,原因似乎令人无语:在一起的三年里,小A没有说过一次“我爱你”。

有的看官肯定会说我编的这个故事逻辑不通、生拉硬扯,可是有恋爱经验的姑娘们应该已经想到了,女友能跟小A坚持三年,已属万幸。(这里不谈情感问题和女权话语。)

没错,小A做的一切,是一个优秀的(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男朋友才会去做的,女友应该为此感到非常幸福,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最差的结果也是两个人因为父母家庭经济压力之类的外在原因,而不是感情本身,而分手。

但是,导致小A和女友分手的病灶正在于这份感情。

这份感情怎么了?

试问,感情的成分里,光有“做”就够了吗?

很多女孩儿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油嘴滑舌、光说不做,情话说了一箩筐,该犯的错一个没忘。

其实,还有另一类男朋友,就跟小A一样,光顾着做了,话却没一句中听的。

维护小A的人经常搬出孔夫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教诲,没错,光说不做,不仅屁用没有,这种人的品质还值得怀疑,但是这就能说明光做不说的合理性了?

我们不去辩证“说”和“做”的关系,只看看“说话”到底为什么那么重要。

先说结论。说话,表达了一种认同。

在前面的故事里,小A没说出的那句“我爱你”,并不是女友想要的虚荣,恰好是它背后潜在的认同感在起作用(很遗憾,小A连让它起作用的机会都放弃了)。

1

当我们以说话的方式与人沟通的时候,不管说得好不好,除非你张口就大骂(恶意的交流另当别论),首先在态度上就表明了,至少你愿意与对方沟通,这就产生了对相互关系的认同。

这种认同就像两个文化各异的部落之间架起的桥梁,在彼此并不了解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和平的途径相互了解,不管随后是发生殖民战争还是和亲结盟,悲剧的可能性总比抱着偏见各行其道要小得多。

这个悲剧概率的解释其实也说明了说话在社会交往中所扮演的结构性或者功能性的角色。

在一个社交行为中,说话往往是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沟通方式。

2

人是一种通过语言来确证信息的生物。

所谓“一诺千金”,说的正是艳遇承载的对诚信的确证,当言语因为起存在方式的不可存证而广泛使用文字记录来确证后,语言的确证作用也依然没有改变。

因此,说话所代表的认同正是对相互沟通的信息的确认。

小A的女友不会没有感受到小A无微不至的爱,但是没有语言确认就像不带套的婚前性行为,让人没有安全感。女友正是因为没有这份安全感才离开了他。

3

除此之外,说话的认同也是对责任的一种认同。

这一点可以不再赘述。

现在年轻人,不管是斗图还是尬舞,一言不合就开干。为什么?

不就是认同是时效因为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而缩短,大家需要的是短平快的关系建立,大家都很忙,没时间跟你矫情着日久生情。

再者,信息如此丰富多样,对一个人的判断实际上变成了一种筛选,设定一个预期的人设(参考标准就是自己),建立关系也许就几句话,高下立判。

如果还等着吃着马厩的草等伯乐来相中,不如回戈壁滩等你的春暖花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