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Author双儿
书的封面

本书的作者周岭,清脑的创始人,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

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其文章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

这本《认知觉醒》是他的处女作,凝聚了他三年多来的思维和实践精华。他说这本书至少可以穿透50年的时光。

来自网络,侵删。

我是在社群打卡小程序里,看到小伙伴有人在读这本书,喜欢搜索书单的我,于是上网查询此书,豆瓣评分8.2分,于是在国庆放假期间读了电子版,后来又买了纸质书,又读了一遍,真是获益匪浅,打开了我的新认知。

最近几年好像“认知”这个词特别的火。俗话说: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你可能会因为运气好,赚到了一笔钱,但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也就是当你的财富大于你的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学习力》的作者王世民说: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也定义了一个人的人生,因此认知觉醒无异于脱胎重生。

这本书从七大底层理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

2017年,作者36岁,开始觉醒,他称2017年是他觉醒的元年。

2022年,我34岁,开始觉醒,2022年是我的觉醒之年。

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面对焦虑迷茫,我们该怎么做?

2022年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瓶颈,工作岗位的来回调动,工作十年后又回到了刚入职的岗位,这让我看不到未来的方向,也被焦虑迷茫所包裹。

回想工作这十年,也是因为自己过得太安逸了,虽然也有在考取各种证书,但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却没有清晰的规划,是一种模糊的状态。

那段时间总是处在,后悔过去,担忧未来之中,对自己也是充满了无尽的自责、悔恨。

那段时间,焦虑迷茫、脾气暴躁,不知该何去何从,总觉得醒悟的太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来自网络,侵删。

毛姆却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我开始疯狂地阅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早上洗漱、上下班路上、晚上临睡前的时间,半年多的,我听了读了大量的书,那些读过的书打开了我的认知、也在慢慢的滋养着我、改变着我,让我不再焦虑迷茫。

但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焦虑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也正如王小波所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愤怒。

回想自己焦虑,因为业绩排名靠后,被淘汰了,感觉自己好失败、好无能。同一批进来的,人家有的已经当上了小领导,而自己……

书中所述: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我们的大脑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书中的插图,侵删。

理智脑是人类独有的,它的发现也就大约250万年,而本能脑发展大学3.5亿年,情绪脑也有2亿年,它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在它们年前,理智脑就是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

来自书中插图,侵删。

人类的天性就是避难趋易,所以当你焦虑迷茫时,感觉搞不定工作,搞不定孩子,一切的一切,让你应接不暇,随之而来的脾气也越来越不好。

控制情绪是困难的,基于天性使然,我们会选择简单的,就是把坏情绪发泄给了家人,因为发脾气是最简单的,毫不费力。

面对焦虑,做总比不做强!

你是不是也经常买了好多课却没有听完,买了好多书也都没有看完,总是在直播间听一听很激动,想一想很感动,但是回来却一动不动?

后来我们每天读书、听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感动了自己,却总感觉学无所获。难道是是自己不够努力吗?于是加班努力,效果还是慎微。

我们需要怎么做?

万事开头难,有一个方法可以万事开头不难。那就是微习惯,一个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习惯。

斯蒂芬.盖斯就是通过挑战一个俯卧撑,让自己拥有了梦想中的身材,成为百万粉丝的成长博主。

微量开始,自由自由完成,让自己始终处在舒适区的边缘,只要稍微用一下力就可以完成。不会因为目标太高而畏惧,也不会因为在舒适区而无聊,并且在这个区域是你进步最快的。

来自书中插图,侵删。

这个原理可以适用于任何领域,根据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或者需要养成的习惯,把它定成一个微目标,每天微量开始,自由完成,一点点的扩宽舒适区的边缘。

你的大脑不会立马做出激烈的反抗行为,它被“欺骗”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就慢慢适应了这个节奏。

第二,针对学习,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之前的我一直认为只要我足够努力,就可以学习好,这一路的求学之路告诉我,其实效率很低,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高。

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30多年的学习方法都是错的。之前的我就是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学习,用时间换成果,是妥妥的1万小时定律的践行者。

就像我工作十年,按照1万小时定律,我应该成为行业中的精英,但实际并没有。我每天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只是把相同的工作重复了十年而已,工作经验还是一年。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每次学习都是从第一页开始学习,不针对不会的刻意练习,最终到最后会的会,不会的还是不会。那时的自己就是一味的努力,却没有高效的学习方法。

来自书中插图,侵删。

教是最好的学。将你所学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教授给他人,他人能听懂。只要能讲明白你就掌握了。

关联已有知识。每当接受到一个,有感触的知识,要问自己为什么感触,以往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学之后我能把它总在哪里?

无关联,不学习。只有你做了关联之后,才形成你的知识体系,才是你的知识,才能为你所用。

建立反馈机制。之前的自己就是努力学习,每日没夜的学习,但是却从来没有自己想着学习那么长时间检测一下自己。

无反馈,不学习。有反馈的学习,才是让你进步最快地学习。可以通过输出,让别人给你来反馈,你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在接下来去专攻不足的地方,常用这样的方法,你会把自己的盲区一个个消除,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

真是悔恨学生时代没有遇到这样的好书,枉费自己那么努力,却收效甚微。

第三,关于写作: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我记得是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看到一位朋友写的复盘自己2021年的300件成就事件。

当我看完她书写的全年300件成就事件的时,特别的令我吃惊,她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那么多的事儿?而且每件事都做出了成绩。

我太佩服她了。

于是我开始反观我的2021年,我做了什么呢?

我居然想不出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事,好像每天就是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回家、看娃,生活一天天的过,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真所谓: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后来我报了一门关于投资自己的个人成长课,在那里,老师提到了书写生命日记的重要性,让我们的成长做到有迹可循。

社群里面有一位小伙伴坚持写生命日记,写了500多天,很佩服这位老姐姐,虽然退休了,但是仍坚持学习,她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曾国藩,一生尚拙和勤,从30多岁便给自己立下每日写反省日记的习惯,并坚持一生,他通过写日记被封为了“半圣”。

作者在书中也多次提到写“每日反思”日记的重要性,他说是自我觉知的一个新出口。每天只需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金石,这些认知金石是我们生活印记和结晶。

无复盘不人生

不管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做复盘,当你把复盘的事件写下来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从阅读这本书起,让自己的认知觉醒。知道到做到中间还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需要通过行动去填补,不要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对于成长而言,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