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电影不该成为暑期档爆款
四年的时间能让一个演员达到松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表演状态却不一定能使一个导演完成进化。
演员邓超在《烈日灼心》里呈现了教科书级别的演技,尤其是最后一段注射死亡戏,眼神、肢体的运用给个影帝一点也不过分。
三年后的《影》,邓超在国师的调教下,在演技上又有了增进,两个性格、行为完全不同的角色,邓超拿捏自如。
而且为了角色的完整度和还原度,他可以一个月内瘦40斤,甚至在片场几度因饥饿晕倒。
到了第四年,邓超放弃了提升他国民度的《奔跑吧》将心思全部放在电影上,这是好事,因为这档真人秀早已烂尾没什么可惜。
只是经历了和俞白眉合作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之后,本想凭借《银河补习班》逆袭的邓超终究再一次倒在了合作导演这个坎儿上。
邓超的票房号召力毋庸置疑,暑期档没有什么能打的电影,《八佰》、《少年的你》、《刀背藏身》等影片又纷纷撤档。
所以提档上映的《银河补习班》获得高票房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这样的电影成为爆款实属不愿意看见的事实。
走着《我不是药神》的路子却没有《我不是药神》的质量,《银河补习班》应该被吐槽。
首先要提出批评的自然是《银河补习班》连表面功夫都没有做好。
跟剧情关联极小的歌曲,无法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只为了用怀旧的歌曲体现年代感,恰恰说明了导演的水平不足。
即使找来了汉斯·季默,但内核过期包装再好看,也不会好吃。
和邓超同属中生代的沈腾主演的《夏洛特烦恼》同样沿用了诸多具有时代感的歌曲,但是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恰到好处的起到该有的作用。
如家里人都以为夏洛疯了,把他关在屋子里,夏洛看到墙上的的海报后,突然发现许巍、朴树还没有火,自己有很大的机会。
他拿起吉他弹唱朴树的《那些花儿》,瞬间让人回到那个青春飞扬的年代,大家都在期盼千禧年的到来,也对未来满怀憧憬。
再搭配张扬、孟特娇、秋雅、袁华等人的日常,既有带动作用又有预示效果,承上启下,一石二鸟。
接下来便是《银河补习班》内在的不足。
肤浅地探讨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的教育话题,其实,深究的话连探讨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把答案原样誊写了一遍。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掩盖教育失败的方法花样繁多。
电影中的闫主任(李建义饰演)把武侠小说、航天模型当成马飞不思进取的罪魁祸首,可马飞却将老师眼中的玩物丧志玩出了花样。
邓超想抨击学校应试教育的弊端,突出一代人的“背锅侠”不是游戏、不是早恋、不是偶像、不是香港电影,更加不是武侠小说。
以点概面,但凌散的剪辑和厚此薄彼的编剧让这场本该是具有意象意义的桥段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还有考试结束后的撕书狂欢,是学校老师唯一默许的活动,也能勾起很多人的回忆。
但是马皓文(邓超饰演)在漫天白纸中质问闫主任,学生们撕书足以证明他们并不是爱学习,而是发泄与反抗。
这样的论断有失偏驳,撕书不一定是不爱学习,它也是部分好学生的狂欢。
马皓文可以提出他们真的爱学习吗,当然,也能够反驳道,他们真的不爱学习吗?
就像差生成绩差,真的就是教育出了问题吗,扪心自问一下,自己都没有好好学习过,凭什么质疑天天向上的好学生。
虽然人们常说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但这样的话题倒过来同样成立,并且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双证。
游戏等不是教育失败的“背锅侠”,同理,教育制度不完善也不是差生的“挡箭牌”
怎样做一个孩子。
马飞是个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成绩差,但他为自己成绩差辩解的借口居然是自己笨。
实则是因为他的懒和任性,他的年少轻狂就是想过自己认为的好日子,但是从来不肯付出努力。
买电脑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打游戏,那可是90年代,电脑是绝对的奢侈品。
他的父亲又是怎样教育他的,放纵他不按时交作业、不准时上课、不听老师的教导,所以马飞的差除了自身之外,也与父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学习是学到最后越觉得自己不足,而不是夜郎自大,用馒头理论反驳马飞班主任,认为不该重复学习,否则知识就会变味。
如果换成强调劳逸结合,为学生减负,不该让作业占据他们过多的休息时间反而更易让人接受。
诚然我们听过了太多差生过得很好,好学生过得很差的故事,但是都忽视了差生肯定在不停地学习才能换来理想的生活。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当网红,可是网红上岸的人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无非是文化底蕴不够。
正如郭德纲所说:“我可以允许你没文凭,但我不允许你没文化。”
所以追逐梦想不等同于放弃学习。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为读书”,鲁迅先生为了拯救民族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去揭露黑暗,从文化思想上改善国人。
他们的梦想都是为国为民,但他们的基础都是学习。
如果没有努力和学习,周总理不可能有为国鞠躬尽瘁的机会,鲁迅先生不可能明白行医救不了大多数国人。
单一的极端不可能成功,只有不停地学习和努力才是追梦的根本。
如何为人父母。
馨予(任素汐饰演)们是传统教育的代表,像拿着遥控器一样操纵着孩子的成长。
他们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妥协、害怕、沉默中被胁迫着长大。
他们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他们提高了所谓的情商,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学着违心的假笑,但这一切会被美名其曰为“长大”。
然而,一代人经历的这些似乎并没有改变的方法。
家长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这种驯化下这么长大,当初的灵气荡然无存,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又会用着同样的方法教育下一代。
告诉他们,这样做,就是懂事。
所以任素汐的这个角色立住了,只是出彩的地方不多。
中国式父母从来没有站在一个平视的角度去跟孩子交流。
《银河补习班》想要呈现出这种反传统家庭教育的视角,只可惜导演及编剧的才华撑不起他们的野心,成了心灵鸡汤的堆砌。
且不说,在孩子那么小的年纪能否听懂,如同陈坤在《圆桌派》第四季上给他的儿子讲什么是爱,马未都怼的那样。
这些话太深奥了,是讲给研究生听的,普罗大众听得懂的就是浅显的道理,也没有那么多人会去思考父母的每一句鸡汤。
马皓文们所代表的新式理想主义的教育,失去了现实的土壤,飞得再高,也是虚空。
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激动之下就可能完成这一身份转换,但在如何当父母的问题上,即使当初无心,后来也可以有心学习。
所以《银河补习班》将内容集中在“第一次当爸爸与第一次当儿子”之间会比现在更好一点,而不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什么都想说却又什么都没说。
如果剧情按照这样的主线发展:
东沛大桥倒塌前,作为火炬手,马皓文为儿子赢得荣誉和尊重;东沛大桥倒塌后,坐牢七年,错过儿子的成长,但想尽办法弥补。
这七年间,都由母亲和后爸用传统教育的方式培育孩子成长。
出狱后,先给儿子道歉,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而后,满足儿子的大部分需求,带儿子去社会历练,让儿子学会独立思考。
知道儿子喜欢以前的老地方,也明白儿子长期在被批评的环境下长大,身为一个父亲,不能如他人一样,应该给予他鼓励。
因为当年的问题马皓文无法获得正常工作的机会,在外面再苦再难也忍着,只想让儿子过得更好。
和儿子外出旅游,尊重儿子的梦想,遇到洪水,激励儿子靠自己,不要畏惧困难,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多些鸡汤。
最终,与父亲经历了许多现实中的事儿,不自信的马飞变得不抛弃、不放弃,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然而儿子虽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在思想行为上却落入了世俗。
由此引发开明教育和传统教育该如何找到平衡点的思考,而非把答案一股脑地全部倾倒出来。
告诉世人父亲马皓文的教育就是对的,学校和母亲馨予的教育是失败的。
脸谱化过于明显,我们活在21世纪,电影不该还是七八年代的老套路,新瓶装旧酒,如果酒本身醇香,无可厚非,反之,则差强人意。
可惜电影并没有这样做,也不是说这样做就一定是对的。
只是不理解编剧是怎么想的,一直在抨击、对抗应试教育和体制,最后又回到了应试教育与体制的规则当去。
正是应了那句话:后来的我们长大了,就变成了现在的他们。
当然,《银河补习班》并非都是槽点,也有亮点。
如它告诉我们多点心灵鸡汤,儿子就会变成宇航员以及马飞的后爸说的那句,“马飞不要怕,你别的没有,就是爸爸多”。
最后是属于邓超的中生代的窘境,他想要用力改观自己,只可惜用力过猛。
同属中生代的吴京,凭借《战狼》系列和《流浪地球》晋升为百亿影帝,也是国内票房的锦鲤,称之为中生代领军者也不为过。
黄渤去年的《一出好戏》口碑尚可,也算完成了演而优则导;王宝强看到自己不适合当导演专心做演员。
沈腾则借助喜剧电影的成功成了票房保证,独霸国内喜剧电影市场;而徐峥荣获金马影帝后,地位已然超神。
只剩下邓超,处在不尴不尬的局面。
他想证明自己有影帝的演技,去《影》磨炼,败北;想要洗白烂片导演的标签,祭出《银河补习班》,败北。
邓超应该学会看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当才华不足时,去学习是最好的手段。
而非像电影里教育马飞那样,告诉他要追逐梦想,不要刻板学习,可是,身为父亲,他又给予了什么?
考试半个月前带他出去游山玩水,不顾学习的规章制度,只会一味地灌鸡汤,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马飞最后能成为宇航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不笨的脑子以及明白自己要什么。
换句话说,就算换块叉烧做他的父亲,马飞也能成材。
但邓超不该是马皓文,他应该是演员邓超和以后的导演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