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为什么杜甫赠诗多,而李白回得少?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101人  沈嘉柯

杜甫给李白一生写了十五首诗,李白却只回了两三首。

为什么杜甫赠诗多,而李白回得少?我来给大家破解李白杜甫的感情之谜。

李白年轻的时候,娶了前宰相的孙女。人到中年的时候认识了贺知章,一顶谪仙的头衔,堪称江湖最牛的封号。

李白其实是个心里想着匡扶天下的人,却壮志难酬,假装洒脱的人。攀附权贵之家,做上门女婿的滋味如何?聪明人自然知道。他还是选择了倒插门。

时光匆匆,此路未通。李白这样有才,这么心高气傲,也看清楚了,还是要去长安混圈子。只是,去谋求大佬赏识的感觉又如何?茫茫众生,大唐辉煌,成千上万个全国各地的才子,求着贺知章青睐。放下尊严,奉上诗作,才能入门。虽然大佬贺知章本身足够高风亮节,喜欢提携青年才俊。

之后,李白被贺知章引荐给了唐玄宗。写写美丽的诗歌赞美杨贵妃,被蓄养闲散。

他终于对皇帝和朝廷失望了。没多久,又被李隆基轻飘飘打发走人。这一年,是公元744年。

他想建功立业,想参政治国。然则,他的宏图大志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那两年,他醉生梦死。之后梦醒了。离开长安,他已经不再年轻。

就是这么巧妙。第二年,他和杜甫碰头了。

这样的李白,跟杜甫的相处,隐隐约约总有一点尴尬。杜甫认认真真地写诗,认认真真地忧国忧民。也认认真真地崇拜李白。

这就像一个失恋的人,遇到了一个崇拜他的朋友。这位比他年轻的朋友,坚定地认为,爱是一种信仰。他比李白还要痴心绝对,一心想着“致君尧舜禹,再使风俗醇。”

情何以堪?情何以堪。两个伟大的诗人相遇,携手同行游览山水。然而,当时的李白已经是过来人,杜甫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长安的游戏。

他们俩个人,刚刚好凑成理想青年和幻灭中年。相逢了一回,一起玩耍,就此别过。杜甫很上心,李白仿佛不走心。

隔年再见,李白写的《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离开长安三年了,想必他也渐渐心平气和,接受了幻灭。他开杜甫的玩笑,说杜甫那么瘦是因为写诗太辛苦了。难道他自己的前半生就不苦吗?

当然也苦。不过谪仙嘛!种种怨念,发牢骚也要发得潇洒豪迈,文艺清新。做人,尤其是做诗仙,切记,要姿势好看。在后辈粉丝面前,他总得拿捏自己的前辈身份。

可是这次见面叙旧,一起去齐鲁大地旅游一趟,再送别杜甫的时候,李白终于柔软起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后辈仰望前辈的心情,李白一样也有过,而且还很懂。他曾经那么赤裸裸地告白孟浩然。28岁的李白,跟40岁的孟浩然相识相交的时候,相差12岁。李白,差不多也大杜甫11岁。

飞蓬是一种秋天到来以后,枯干变轻,风一吹就飘散的植物。咱们还是继续喝酒吧!

然而老李啊老李,这一刻你的感伤太明显,没法刻意隐瞒了。中年人的美德是克制。好了,到此为止。谪仙的偶像包袱还是很重的。

又过了一年,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深沉到凄凉的地步,深情到直白的程度。

杜甫读到这八句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这段友情的修成正果,大概可以媲美爱情当中的“我终于得到你的心”。

那些能被我们记住的人名和作品,一个又一个在星河长空中闪耀。凑近去看,其实都充满幻灭的色彩。那些只赢不输的人,怎么写得出眼泪和哀愁的滋味呢?

当李白遇到比自己小11岁的杜甫,他仿佛跟那个年少的自己重逢。该说什么呢?能说什么呢?寥落失意中年人,跟后辈青年一起看山看水,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表面上惺惺相惜,事实是还没有坦诚相对。年长的那一头,只能回应这么多。

直到写出“思君浩荡”,这已经是李白所能回馈的最高规格。

我猜,李白甚至都能看到杜甫将来的命运。诗文再璀璨,君王也不过玩赏玩赏,朝廷更不会重用这样的人。

十几年后,李白在死去的前一年,卷入永王事件遭流放。杜甫惦记着李白,他终于从狂热崇拜,走向了更深的理解。“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哪有什么潇洒,哪有什么谪仙?不过是“佯狂真可哀”。这个时候的杜甫,看待李白,已经心态放平等,甚至作为同行业的高手,更加旁观者清。

李白死去,是在公元762年。这一年,简直是冥冥中预感到了结局一般,杜甫给李白写了一首总结陈辞似的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高度精炼回顾了李白的六十来年的人生,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艺术成就,“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他是人才,他是大鹏,他是麒麟。他也是被流放,被捆绑和被轻视的不幸人。是颠沛流离的命运,让他们先后抵达诗的最高境界。

诗的末尾,杜甫还在安慰李白。不久之后,李白就真的到天上去了。传说中死于淹水,或是大醉捞月。谁知道呢,也可能是被杀害?

从此以后,杜甫再也没有给李白写诗了。当杜甫知道李白的死讯,他应该体会到,一个人写诗的才华再高,感情再深,也会抵达文字表达的极限,总有一些事,无可言说无可写。

他当然也深深地明白,李白当年写过了“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为什么会戛然而止,再也不跟他唱和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李白照单全收,再无回音。因为至哀总无声,至情难为继。这就是答案。

都说杜甫赠诗多,李白回得少。可是,人与人处理情感的方式本就不同。李杜之交,李白思念一个人的至情渲泻而出,就用尽了。杜甫悼念一个人的至哀抵达巅峰,才变得默然。

不管是什么表达方式,到了极致,殊途同归。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深情很显著,容易理解。但李白的厚谊,世人太容易误解低估。好在,有杜甫懂他,李白大概也会觉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