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笔记1:导读
布鲁纳说:“皮亚杰关注人类成长过程的不变逻辑,而维果斯基则关注文化格局支配下的对话过程(culturally patterned dialogue)在激活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两者试作对比,人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两种理路是不可通约的。这一不可通约性说明,两种认知方式之间有可能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差异。其中,一种试图寻求人类的成长与人类境况的‘解释’(explain),另一种则寻求‘诠释’(interpret)。我们真是太幸运了,在我们这门学科的起步阶段,就拥有了对这两种观点所作的极富才气的阐述,他们的差异提醒我们注意,对人类发展过程的研究,会源源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深刻的难解之谜。”
在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内部,存在着维果斯基与皮亚杰两大线索,它们一明一暗,交互缠绕,是理解布鲁纳不可或缺的双重理论背景。
布鲁纳的理论,既是一种文化观, 又是一种教育观,还是一种心灵观。它们合在一起,既是理解《教育文化》的关键,也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
布鲁纳所说的文化,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以符号形态呈现的活动体系,它由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组成。从宏观上看,文化星现为庞大复杂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与体制、权力、名声等联系在一起。它表现为“由各种价值观、权利、交换关系、义务、机会、权力组成的体系”。这些成分构成一个体系性的整体,对体系中的个人施加了种种影响,提出了各种要求。从微观上看,作为在文化体系之中活动的个人,他们每天都必须与文化体系打交道,他们将这个庞大体系看成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库,通过符号性的交换活动,从中获取文化工具,组建自己的工具包,用以对付这个体系,并建构起一系列的实体、自我、能力,借此实现自己个人的天赋。
布鲁纳的教育观可以用两句名言来概括:其一,“学校不是孤岛,而是整个文化大陆的组成部分”。其二,教育的功能是“将年轻人导人文化的规范之道”。
文化视野下的心灵观 ;机制不同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有其独特性,它的对象是“不良信息”。其二,人们的心灵是文化塑造其三,人人都应当成为心心理学家。
一方面,“文化塑造了人的心灵”,根本不存在与文化无关的白板式心灵。人类的心灵、自我、意识的存在,都受到文化的约束。另一方面,尽管文化塑造了人类心灵,但人类并不完全是机械被动的,人仍然拥有自由。文化仅能提供工具包,使用工具包的是人。人们在使用工具包时,拥有挑选的自由。因此,文化的建构并不是纯粹消极的文化决定过程,它仍然包含着个体能动参与、改变世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