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第263天——孔子赞同的用人标准

2021-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紫罗兰悦笔记

先进篇

【原文】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翻译】

野人:乡野平民或朴野粗鲁的人。

君子:指卿大夫等当权的贵族。他们享有世袭特权,可以先做官,后学习。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读】

孔子这章谈的主要是自己的用人标准,即任人唯贤。

孔子所说的“先进于礼乐”,是指先学习礼乐再入世做官,而野人则是指出身下层、家境普通或贫寒的平民。

“后进于礼乐”,则是指先得到官位后学习礼乐,不习礼乐而能身登官位者,显然都是贵族世家子弟。

择人任职之时,如果有“后进”和“先进”两种人可供选择时,孔子主张选择后者。

之所以这样说,孔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平民有诸多优势。

首先,这些出身于下层的人,虽然面临着困难的生活和艰苦的条件,却能坚持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足见其志向远大、情操高洁,有着救世济民的情怀。

这样的人,对礼乐精神和仁爱之道的坚守,显然出自淳朴的热爱和真诚的服膺,如果有机会当政,他们必然能够用心实践礼乐、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由于出身于社会下层,这些人比较了解广大普通民众的情况,入仕后又有机会了解社会上层情况。所以,他们对国家现状有着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这种优势使他们在制定相关政策、确定治理方式时,有着比较周全的考虑,能顾及各方面的利益,不至于有大的偏颇和失误。

历史上,许多名臣都属于先进者,典型的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宋代名臣范仲淹等人。他们的品行和作为,也证明了孔子观点的正确性。

而出身达官显贵的后进者,由于祖先的庇护,能够轻易取得高官厚禄。

因为不经奋斗就可以如愿以偿,他们就没有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或者认真修养品德博取声望的动力。

之所以学习礼乐,也往往是处于入仕以后任职和社交的需要。故而,他们对礼乐的了解多半只触及皮毛,缺乏真正的礼乐精神;言谈举止等个人修养,也非出于本心,自然流于肤浅。

再者,高贵的出身很可能使他们失去对现实的全面认识,在执政时很容易变得主观化,很可能会误国误民。

在选官用人上,孔子显然更注重那些个性质朴、真诚向善、出身低微之士,这种用人标准,在今天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