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做事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楠天文化学院

讲几个关于“会说话”的故事

2016-05-06  本文已影响4757人  洛书luoshu
讲几个关于“会说话”的故事

关于会说话有多重要,前几年有一本书叫《会说话少奋斗十年》,书名难免有营销之嫌,但会说话的意义也由此可见一斑。

                            (一)

《最强大脑》有一期节目,某个参赛选手第一次挑战因为难度分不够没能过关。但如果能说服在场嘉宾集体爆灯,则可获得第二次挑战机会。我记得那场的嘉宾有周杰伦,陶晶莹和郭敬明。周杰伦和陶晶莹不用说,一般情况下不会难为选手,难的是郭敬明。现在想来我还很佩服这名选手,他只用一句话就说服了郭敬明。

他说:“郭导您好,我知道您是非常严格的,所以我希望有个机会能在您面前证明我自己。”

选手说完这句话台下的其他嘉宾和电视前的我同时发出一声感叹:“这孩子太会说话了!”

这话乍一听平平无奇,细一想却暗藏玄机。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选手用了一个词来形容郭敬明——严格,这恐怕是郭敬明在节目现场最想听到的评价了。看过《最强大脑》的都知道,前几期郭敬明曾因为跟Dr魏意见不合几次翻脸差点罢录。客观的说Dr魏是脑神经领域的教授,又一向强调科学是他评判的唯一标准,这就显得郭敬明多少有点“不科学”。也因为这样,郭敬明内心里一直期待被人肯定他是“公正严明”的。当听到选手用“严格”来高捧他的那一刻简直心花怒放,小脸一红表情娇羞随手按下爆灯按钮。我相信那一刻郭敬明要证明自己的想法恐怕比场上选手还要强烈。其次,这话如果说给其他嘉宾反而没那么有效。毕竟杰伦小公主一向是喜做好人的爆灯小能手,而Dr魏只认科学不认人,给他拍马屁也作用不大。唯有郭敬明在最需要被人肯定的时候,选手说出了“郭导,我知道您是很严格的……”就是这么一句夸奖,在选手说出口之前,恐怕连郭敬明自己都没想到,这就是他最想听到的话。

《士兵突击》里袁郎评价成才说:“你太聪明,我要什么你给什么,即使是你没有的。”

这位选手更聪明,郭敬明要什么他给什么,即使是连郭敬明自己都没想到的。

夸人不是一件难事,夸到别人心里去却不容易,像“你很好”“你很厉害”“你太聪明啦!”这样笼统的夸人方式因为太常见,会给人一种敷衍感。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对症下药自然效果更好。

                              (二)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记录了十几个不同领域民间高手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好嘴杨巴”。

讲的是天津有个卖茶汤的手艺人,名叫杨巴,茶汤手艺远近闻名。李鸿章来天津巡查,当地官员便让杨巴给李中堂做一碗地道的天津茶汤。本来是件好事,不想李鸿章看了一眼杨巴端上来的茶汤顿时眉头一皱啪的一下掀翻汤碗。满座官员不明所以,吓得大气不敢喘。杨巴却看出来可能是李大人没喝过茶汤,以为漂浮在汤上的芝麻碎末是什么脏东西才这么生气。这时杨巴有这么一段心理活动: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从这段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杨巴顾虑很周全,可是既要保全李鸿章的面子,又要让李大人知道这不是脏东西可怎么说呢?不愧是好嘴,杨巴脑筋一转有了主意。

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情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便说:
“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你看,会说话有多重要,关键时刻能保命啊。看穿不说穿, 给对方留面子同时解释清楚,即使他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感激你。

这种“杨巴式说话法”我曾在一些服装店导购那见识过。有时在店里试穿觉得很合适,可是一看价钱只好默默挂回原处。聪明的导购这时会说:“如果您不喜欢这件,我们这还有别的款式。”然后拿给我一件款式相似价格更便宜的。有的导购则会直接拆穿说我们这有价位低的。这话顾客说可以,店员说就有点尴尬了。

有个朋友昨天发了一条朋友圈:终于明白为啥不招人喜欢了,是因为不够虚伪,嘴不甜,不会睁着眼说瞎话,慢慢的发现,有一颗好心,不如有一张好嘴,因为好心永远比不过好嘴,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都喜欢虚的假的,做作的。不喜欢真的,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装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抱着这种态度,实际上会说话并不影响内心的纯真。反而那些自诩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已经出口伤人还不自知。

会说话,不仅是一种外在能力的表现,更是内心对他人的体贴和照顾。

                             (三)

大学有个师兄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项目,研究中需要某个地方戏的相关资料。但这种地方戏十分小众且随着老一代表演者的去世已经濒临失传,留下的文字记载都很少更别提影音资料了。当时他听说学校有个老教授常年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想从老教授那获得一点资料。我们都知道这位教授十分严肃,性情也比较古怪。以前有学生请教他问题被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人家不学无术,连个问题都不会问。以后就没人敢跟他交流了,更别说这种伸手要资料的事。

但师兄毫不退缩,而且不知道从哪弄到老教授的电话。我们等着看他吃闭门羹的时候他居然捧着一大摞资料凯旋,还跟老教授一起吃了一顿饭!大家八卦之心顿起,他只神秘一笑。

原来,打电话之前他把教授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书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所幸不是太多。又把老教授在书里强调的重点问题摘抄出来,深入分析做好记录,还自己提出几个看似有深度的问题。做好这些准备他才拨通老教授电话,据说教授接电话后他第一句话就是:“您好,请问您是写《某某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的张老师吗?我对您在该书第三章讲到的文化遗产分析问题有不同见解。您现在方便指导我一下吗?”

老教授当时竟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是我很久前写的一本书了,确实有些概念交代的不是很清楚。”然后,教授跟师兄深入交流达半个小时之久,期间师兄“不经意”的提起他现在做的研究,老教授表示支持,甚至主动提供资料给他。

听完师兄洋洋得意地叙述,另一师兄发出一声真挚的感叹:“卧槽!这可真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前我们忽视说话的作用,总以为做得好就行。现在看来,能把事做好的人自然也能把话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