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__周易成长励志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1人  落叶他乡树_3a2e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王弼易学一反传统,独标新帜,在他生活的时代固未必尽合所有人之意,但毕竟受到学术界多数人的赞赏(如以何晏等人为代表的“玄学”派),甚至魏晋期间一些不甚倾向“玄学”的学者,读其《易注》,也或多或少改变了思想观念。

《三国志·魏书》注引何劭《王弼传》载:

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注《易》,往往有高丽言。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尝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

连平夙好批评《老》、《庄》的王济,一旦研读王弼的《易注》,便浑然改易旧说,以为“所悟者多”,足见王弼易学的学术影响力之强。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自晋以后,王弼《易注》日益盛行,对之崇拜信服的学者愈来愈多,逐渐取代了诸家之说,最后形成了“王注”独冠于世的学术局面。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指出:

永嘉之乱,诸家之《易》亡,“惟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今以王为主。”

又说:“江左中兴,《易》唯置王氏博士。”

《隋书·经籍志》也叙述说:

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殆绝矣。

文中历述了东汉以来传西汉费氏(直)易学的发展过程,凡经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王肃诸家,最后落实到王弼;而西汉有影响的各派如梁丘氏(贺)、施氏(雠)、高氏(相)、孟氏(喜)、京氏(房)等学说,则相继衰亡无传;直至隋代,连费氏易中颇具实力的郑玄之学也“浸微”,唯独王弼之学盛行不衰。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这一评述,横跨了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的易学发展历程,以极为扼要的语言综括了诸家学说的盛衰兴废之梗概,显示出王弼易学为魏晋以后各代学者所普遍接受的情实。仅就这一现象看,我们即可感受到王弼新兴的易学思想从一诞生开始,便显示出至为强烈的影响度。

到了唐代,随着中国学术全面振兴的大潮,王弼易学又展现出更为显著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唐初贞观年间,唐太宗十分重视经学,颁敕修撰《五经正义》,孔颖达等人主持其事。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其中《周易正义》一书,由孔颖达亲自作疏,经文注本即从众多的旧注中选定王弼之注(王弼所注《易》包括六十四卦经文及《十翼》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传》,而《系辞》以下诸传未注,其所未注者则采用晋韩康伯之注,韩注的宗旨实承王弼思想,故孔颖达取之以补王注之所未及)。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为何非取王弼注本不可?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作了深刻论述:

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业资九圣,时历三古。及秦亡金镜,未坠斯文;汉理珠囊,重兴儒雅。其传《易》者,西都则有丁、孟、京、田,东都则有荀、刘、马、郑,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其江南义疏,十有余家,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今既奉敕删定,考案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治众,变而能通。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这段论说,先明《周易》创作之端始,再叙秦汉以来易学发展的趋势,然后总归其旨,认为历来治《易》之家,唯魏代王弼之学“独冠古今”,故称“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遂决定采用王弼《易注》作为《周易正义》的底本。可见,王弼易学的势力,全面取代了两汉以来的诸家易学,以其富有创造精神的“阐理”之说独树一帜,笼罩于魏晋南北朝之间,虽郑玄之注也不能与之抗行。至孔颖达奉敕撰《周易正义》定用王弼注本,一切旧说并废,乃使王弼《易注》在唐代几乎定于一尊。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影响度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