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

2017-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你好_630f

  刚需,就是刚性需求。不得不需要的一个东西就是“刚需”。最近伯凡认知录里谈到刚需,说到经济学家薛兆丰老师的文章谈论刚需的问题倒也是让我大开眼界。跳出思维的墙,脑洞大开也是很有意思的。

       先来说说今天听到的观点,名字好像是“刚需可能是个伪命题”。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刚需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那种不能没有的需要,与他相对的是弹性需求。而伯凡老师(对我传道授业的我都称为老师算了)所谈论的就是这两种需求之间那模糊的界限。现在很多所说的刚需其实都是人为主观的刻意需求,有很多人把理论上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称为刚需,其实这些“刚需”是相对而言的。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举个例子,我哥说印度是没有卫生纸的,这就很尴尬了,我们中国有耶!那么卫生纸是不是刚需呢?对于我们来说是的,因为我想需要的时候没有可能会把人逼疯,但是在印度人看来就完全没有问题,洗洗手就好了。这个例子虽然不是好,但是能使人印象深刻。不过与我说听到的那个例子就显得低俗了,他说的例子是春节给车票涨价。恩是的,听起来很像是人民公敌,不过经济学家想问题的时候就是这样,很客观的绕过了道德常识善恶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倒也是不得不佩服。那么这个例子所讲的车票是不是刚需呢?其实不是,那么人有两条腿是不是刚需呢?好像也能活下去,如果以能否存活的目的去看的话,也不是刚需。这种说法有点偏激,不过倒也是硬生生的踢开了一扇门,没错就是踢开的那么简单粗暴。

       刚需?有什么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呢?从极端的想法来说,除了维持什么的必需品来说没有什么是我们不能缺少的。当然过于极端并不是好事情,不过不知道有没有人有以为很重要的事情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

       我们跳跃到另一个角度,跨越一层层的思维的围墙来谈谈我这突然产生的想法,各种的负面情绪,各种不好的习惯这算不算刚需?《心灵的七种兵器》中曾提到,各式各样的“坏”情绪与习惯,其实在遥远的过去曾经帮助过我们,可能当时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发现却潜移默化的进行着,对于那个时候这些看起来负面的东西却成了我们的心灵的刚需。

       真是多么奇妙与可怕,人的思维与情感比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要复杂一万倍。我说一下其中的几个案列,有个有拖延症的小刘经常加班,为什么呢?当然不是因为工作真的很多,而是表面来看领导会因为加班而夸奖,深成来看是是小时候可以用拖延来逃避不断增加的额外作业。这种习惯都在一定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让我们可以逃避和缓解一些感觉有还的事物,不过也会阻止我们真正的面对困难。不过我在这边说一句,如果作为父母每天总是怨天尤人处理不好自己,不能帮助孩子,那么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不要把责任撇的干干净净,更不要在孩子准备选择并愿意为此负责的时候还因为潜意识的习惯过多的发泄自以为是的情绪。因为前后夹击四面楚歌的困境,能轻易的摧毁大多是刚刚发芽的灵魂。

       第二个案列,小美从小父母离异爷爷奶奶过世的早,从小很敏感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脆弱的心因为渴望某种东西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讨好别人,但是仍然受到排挤一直到有一天崩溃的大哭后,开始转变了,变得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开始做自己。结果大家却慢慢的接受了她,他也慢慢多了许多朋友。——最纯的悲伤是天籁之音,他能让我们从虚假幻想中解脱出来;书中这样写到。

       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与习惯,从不知不觉起竟成为了我们的刚需。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问问自己是什么让它们无法放下让自己越陷越深,我看见有的人为了得到夸奖而看书,却并没有什么对自己的帮助。就是看起来好的东西,成为了负担也是没有价值的,我一开始的时候模仿李笑来老师的写作,却写不出自己的心,其实我本来就写的很好,只是不敢把心表达出来而已。

笔随心动,心随念行;你好,我是沉炼,沉淀的沉,炼金的炼。不是那种沉迷恋情,如果是这种需要一个刚需——女朋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