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TAR遇上Metaprogram(2)

2018-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阿碎碎
当STAR遇上Metaprogram(2)

上一篇写到,针对如何更好地在短时间内判断候选人是否合适,除了STAR的好问题之外,聆听候选人的后设程序也非常重要。那什么是后设程序呢?

后设程序(Metaprogram)是一个有趣的“说话框架”,它是习惯的过滤器,就像是我们戴眼镜,透过不同度数的镜片,你看到的世界就会变得清晰或者模糊,有些还会带上一些颜色。后设程序会在信息被意识感知之前,就对它进行分类,这些信息将被审查,那些包含重要意义的信息将会被优先关注。

但我们从来不清楚我们的后设程序过滤掉了哪些信息,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处理进行选择的过滤操作。一般而言,后设程序会自动运行,所以如果你注意自己或者某个人说话的方式,多少都能觉察到自己和他的模式是怎样的。

当我们要探索候选人的后设程序时,可以询问一些并不具体的问题,即我们平时说到的开放式问题,比如“你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就比“在一份工作中,你是喜欢被分配一些具体的任务,还是想独自来开发程序?”更有成效。也许在一开始的对话里,你还观察不到这些自动化框架模式,但假以时日的提问练习和觉察,就会从这些细枝末节中找到印证STAR的线索,这个人是偏向积极主动,还是深思熟虑?这个人是内在参考还是外在参考?他更关注整体还是细节?是程序化的还是可能性的?有没有求同或者求异的趋向?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自己就是一个可能性、内在参考、细节和感受的人。在我的可能性偏好里,我会开启的自我对话是“我所做的是我想要的事情吗?”我一般会被可能的事情和机会牵引着采取行动,而不是被不得不做的必要性驱动。同时,在描述所作的一个选择时,我往往会采用与善良或公正等评价标准来回应,而不是一个实际的需要。

在我的内在参考偏好里,虽然我也会收集的信息和观点,但最终还是会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做出决定。那些召唤我做出决定的,是我内在的声音和感受,而不是那些所谓的信息和数据,并且我特别不喜欢用权威的方式来做决定。

在我的细节和感受偏好里,意味我需要获得正确的内在感受,作为前进的信号。而我平时说话的框架,也是下切的细节,例如“与此相关的事项是什么?”、“具体来说,举例来说......”这种类型的。你看,我讲后设程序Metaprogram的这个例子本身就说明了我的偏好。

这些偏好没有好坏对错,但从整体对话过程中去“聆听”,你就会发现我的偏好是有关联并表现一致的。所以适合我的工作,应该是富有创造性、充分信任并授权、允许表达自己想法并且有逐步成长空间的。如果工作内容或者环境充满了例行日常、用权威安排和不落地的计划,我大概会崩溃得直接要辞职。

那么,我们又怎么在面试中去找到候选人的后设程序呢?

开放式提问和聆听TA说话的结构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每个STAR里,去理解候选人后设程序的意义。当我们了解这些无意识的习惯,才能更好去判断候选人内在和工作本质的匹配,以及找到适合TA逐步打开和提升的方式。

更多关于怎么提问探索后设程序,以及后设程序的偏好特质,明年我要深入扎一个工作坊复盘+探索,立此贴为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