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本周开始阅读了《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这本书。对于《资治通鉴》这本书,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不说熟悉,至少也是有所耳闻,但是由于文言文的局限,真正阅读《资治通鉴》原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这样的话,一本解读的书再合适不过了。
这本书的包装和封面让我总感觉书中内容会是枯燥无味的,但当我开始阅读以后,我却发现我错了。这本书讲述资治通鉴的方式并没有让人感到一点枯燥,反而是觉得有趣,甚至有一点贴近生活。这一点从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的目的当中也能得到一些启发。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本意就是想要告诉皇帝怎样从历史中得到对于治国的经验与更好的方法。所以作者在这本书当中也通过历史事件,总结出了对于人们来说,尤其是管理者来说,非常实用并且重要的意见。
从资治通鉴的开头说起,开篇的时间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什么选这样一个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时间呢?其实,在这一年,发生了意见重大的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从实力来说,三家早就已经占据了的实力,但是这一年特殊的地方在于是周天子亲自将大夫升为诸侯,这在司马光看来绝对是礼崩乐坏的象征,所以他就选择了这样一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经验与建议就出现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即比如说周天子,你不仅需要有谦卑的姿态,但是如果完全没有能力与权力,就有可能得到和周天子一样的下场。很重要的事,要让大家愿意为你做事。
接下来就到了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家族的历史了。智氏家族在当时的领导者智瑶虽然说个人很有能力,武艺高强,善辩能文,但是有个致命的弱点——不仁。这里不仁的含义是指没有仁德之心,为人刻薄寡恩,肯定不得人心。在后面他联合韩魏进攻赵国的时候,却已在不停身边之人所提出的正确意见,认为韩魏两国绝对不敢来反抗自己。这也是他的刚愎自用的表现,说话也不谨慎,行为十分张狂。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赵襄子,在智瑶联合另外两家一同来攻打赵国的时候,他要选择战略要地——邯郸,长子或晋阳,这三个当中,邯郸城高池深,长子粮草丰足,但是赵襄子偏偏选择了晋阳。可能大家会不理解,为什么赵襄子会做出一个这样奇怪的决定,但后来事实证明赵襄子的选择是明智的。原来,城高池深和粮草丰足都是靠老百姓的赋税粮草征收而来的,人们自然会有怨言,有想要他们一直不动摇,和自己一起来坚守城池,是不切实际的。而晋阳实施轻徭薄赋,深的民心,既然有老百姓的支持,自然也就能够用坚定的意志守住城池了。司马光用这一个例子说明了设备和物资固然重要,但是比起这些,人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