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织草袋

2017-04-20  本文已影响149人  归农

        如果说原始的拧麻绳技艺已失传,那织草袋则更是过去式了。不同的是,拧麻绳基本上是大人的专利;织草袋,则属于未成年人干的活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们这些人将大未大之际,农村容许一些农副业存在,编织草袋就是其中一项。织草袋没人强制要求,属自愿选择做的事情,织好的草袋由供销社统一收购,能增加一些收入。有了这活,便把少年时的一段岁月塞得满满的了。

        草袋由两片小草席编合而成的,主要用于装沙土,抗洪救灾。虽然工艺要求不是特别高,但起码得有一台专用织机。织机似乎是从老式织布机中演化改进而来的,其外形有点像现在的高低床,不同的是织机只是木框架而已,而且“床头”即机头要高大许多,是长120公分,宽约40公分,高150公分的立式框架。在框架内,安装着平衡杆,活动机括,操控踏杆等装置。活动机括有两组,每组由90根规格相同的竹片,按等距排列绑扎而成,是织机的机页,机页末端还绑扎着带小铁环的橡皮。两组机括通过上端吊挂的平衡杆和下端勾连的踏杆联动,可以在20公分高度范围内交叉张合,是织席机的最主要部件。此外,在机头边框下端三分之一处,通过凿榫接上类似床框的木架,作为织席的支架,在支架与机头对应横框上,打下了90枚竹钉,用以绑席草。再引出机括下的两根踏杆,与另外准备的四根踏杆,成90度夹角连结,使之折转方向,与织席支架保持平行。转接时是以两根对接一根,组成便于脚踏的踏杆,两组之间留有间隙,以便灵活操作。此外,还要配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板凳和一把竹片织刀,这样,织机的家当就算凑齐了。

        有了织机,接下来就要准备织草了。织草袋的草与织草席的草是相同的,韧性好,吸水低。要到近邻的广东省的高山村落里购买,或自行到那边山上去拔。考虑到成本和效益用草也颇有讲究。用作“经”的草比较长,比较难找,用量也少些,一般都是靠买;而用作“纬”的草,短一些,相对好找,因此,有买的也有自己拔的。但不管是去买还是自己上山拔,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我曾跟着同年的或大一些的小伙伴,不止一次地到四、五十埔路(20多公里)外的松光坪、李家席甚至更远些的广东大埔的山村买席草。凌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带着提前准备好饭包、也带着几分睡意,摸黑走出家门。走几百米平缓的路后,就是村子的后山大科岭了。山路曲曲弯弯,又长又陡,用不规则石块铺成的石阶,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往上行走十分吃力。一出门就爬坡,无疑是给个当头棒喝,但这仅仅是开始。近一个小时后到达山顶大科凹,歇息会继续走,开始下坡了,走到谷底的地方有个村子叫下洋子,感觉好像挺开阔的,其实也就是峡谷边上的几户人家。过了这个村,沿着山谷又是漫长的上坡路,曲折向上,直到山顶才有了人家。村子就叫山顶坪,散落在山顶平缓处的几十户人家,也算是名副其实。这是闽粤两省的一处分水岭,从这里下个陡坡,就踏上广东地界了。再继续翻山越岭,才到达买席草的第一站,松光坪。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青砖青瓦建筑,似乎也有几百年历史。开始时,大家都只到这里,买得多后,草少了,自然也贵了,于是,就只能到更远更深的山里去。因此到达目的地,都是晌午时分。当地人会把捆扎好的席草放在靠路边的屋檐下,走过路过就能看到。草是按重量卖的,而用作 “经”长草数量是固定的,太长的浪费了、太粗的占重量、太细的不坚实。因此,要选长度、粗细合适的才合算。此外,晒干的程度、价钱等都是重要因素。要买到理想的草不容易,比如他们把草捆扎得紧实,外层看似干了,里面的还是湿的,曾不止一次被蒙过。其实挑选余地不大,在询价、议价之后,只能买下。且一般是两捆,在中间扎过挑担,将两捆草尾部绑到一起,成为人字型挑担。这些弄好,就可以吃饭包了。

        那时不过十来岁,细想起来,所以比较愿意去买席草,一个是有同行的小伙伴,再一个是有饭包吃。呈椭圆形的饭包袋也是用席草编织的。将淘洗过的大米装进饭包袋,扎紧袋口,然后放到锅里大火猛煮,直到米饭把饭包袋撑得圆鼓鼓的,才算煮好。吃时,从袋口往下慢慢卷,露出白白的米饭后,用绑扎袋口的绳子绕着袋口一圈,然后用力一拉,一大片米饭就被割了下来。一般都是用手抓着吃,吃完后再去割一块,直到把肚子填饱。饭包里的米饭,密实成一整块,有韧劲有嚼头,而且还有种特别的香味,只配些咸菜干,便觉得是人间美味了。这里的广东人也都讲客家话,语言无碍,比较会来事的小伙伴,嘴巴子灵巧,逢人叔呀、婶呀、婆呀的叫得甜,在沿线村落都结识不少人。在我们后来常去的那个村,有一户人家还熟络得有点像亲戚了,每次去,他家如有席草便买他的,没有也会在他家歇息会,喝碗开水凉茶什么的。有一次,还用我们的饭包换他用当地高山红米煮的热饭,很是饱餐了一顿,至今印象深刻。

        回去的路是一样的遥远,挑着几十斤的席草上坡下坡,自然更加辛苦。尤其是走到最后那一段大科岭长下坡时,真个是人困马乏,常常是累得快不行了。这时家里有人又有空的话,会叫人来接站,一般是哥哥或姐姐来接的多。我没哥姐,如有人接担,不是父亲就是母亲来接担,因此,放下草担那一刻,便觉得特别轻松和温暖。

        买回来的草还要再作处理,未干的继续晒干,晒干后要用木棰锤打,让细园硬直的席草变得扁平柔软,这样才能使用。织袋片不复杂,但要达到熟练程度,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第一步是先在机页橡皮条套着的小铁圈里绑 “经”草,两排共有180根,要绑紧,草头要留得短,绑好后,以对应的两根为一组,拉到后端的竹钉处,拉直并绑紧,90对经草的绑扎的松紧程度要一样。接下来就可以织了,人坐在板凳上,面向织支架,左手拿草,右手握织刀(竹片制),在其尾端有个约2厘米的小圆突,用于挂草。挂草时,右手先移到尾端圆突边,用拇指和食指压住草头,左手把草绕过圆突,然后拉紧,草就挂住了。之后,右手要移到织刀握把位置,同时踩下踏杆,在两组机页拉着的“经草”分开时,将织刀挂着的草穿送过去,水平推移到最底部,拉着草的左手略放松,抽出织刀,“纬草”就被夹在经草的中间,同时踩下另一组踏杆,机页带动经草上下互换,使经纬草相交贴紧,依此操作。过程中要手脚协调,娴熟操控,挂草,推送、敲压、踏杆等要一气呵成,并保证袋片水平延长。织到预定长度后,从橡皮条后的细铁环处剪下草头,再从支架上取出,一片草袋就织好了。织好的袋片四周都有长出草头草尾,将两片叠合,把草头草尾编结到一起,就成了一个草袋,再略加修剪就是成品了。

        虽说男耕女织,但织草袋不完全如此,村里大凡有做此事的,男孩女孩都要学会去做,当然像织袋片这一工序,女孩子会多些。我几乎干过织草袋的所有工序,包括对织机的修理和维护。就算比较有技术性的织袋片,熟练的程度也还可以,在不上学的星期天,织个五六片是没问题的。坐在织架前,脚踩踏杆嘎嘎声,织刀敲打的嘭嘭声,至今尤在耳边。说不出有什么美妙,也记不起有多少艰辛,甚至有多少经济效益也都忘了。以现在的视角,把当时付出的辛劳和收益作比较,那肯定是不成比例的。但在那时,在那种情况下,能增加些微的收入以补贴家用,已是幸事善事。而且,也丰富了少年时的经历,充实了生命中的一段记忆。

十、织草袋 十、织草袋 十、织草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