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想法

记了这么多笔记,为什么还是写不出东西?

2017-06-05  本文已影响137人  内证髓脉实验室

每当我们羡慕那些无时无刻都充满灵感的作家的时候,其实,

他们只是采用了正确的笔记方法。

当认真的扒一扒大咖们的笔记,才知道我们其实已经踏入笔记的雷区,

还未落笔,便已阵亡。

著名作家李敖曾经说过,他的灵感来源是他放在书柜里的许多盒子。每当自己读书看报的时候,只要读到精彩之处,只要头脑里蹦出火花,就立刻记录下来,按领域分门别类的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时间久了,每个盒子都是满满当当,需要的时候,翻一翻盒子,自然创意不断。

无独有偶,著有《10堂量子创意课》的台湾创意高产作家李欣频也说过,她也有自己的盒子们。她的灵感,来自任何精彩的艺术表演、电影、小说、绘画、生活……,它们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无论是什么想法,无论读到任何心动的文字,都会记录下来,放到对应的盒子里,每当盒子装满,就是该整理成书稿的时候。

误区1 做笔记是为了帮助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我们的做法:以为写下来就能记住了

只列工作,忘了生活。

只在罗列,忘了回忆。

专注当下并不容易。如果只是在笔记中罗列了满满的工作,而没有分配合理的笔记给生活和梦想,那么笔记并不能让我们从记忆中解脱出来,反而会让生活和梦想变成杂乱无序的念头,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从脑海中闪现。

这个时候反而让自己更加觉得还有好多事情并没有做,一种焦虑感突然爬上心间。

笔记是为了有计划的遗忘。

大脑最擅长的是思考和创造,如果全屏都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还信用卡的账单,就算你的脑容量很大,你的心智也不想再分身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思考和创造。

况且也没听过爱因斯坦能背下来圆周率后面多少位,没见他每天都能记得住一串日程安排。

大咖们的做法:

第一步:信息分类

第1类信息:杂事

①必须要做的事。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买菜做饭交水电费这样的事项对大脑的占据与开会交报告做市场调查其实杀伤力是一样的,都应该作为记录的对象。

②想要做的事,也就是目标,或者梦想。

它也许只是一个想法,但是经常会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梦境,不知何时来,却总也挥不去。

如果不作为记录的对象,它会在繁忙的工作中变成我们的焦虑。

第2类信息:灵感

琐碎的灵感只有被记录下来才能实现后期的组织和整理。

第3类信息: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

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要逃避,勇敢应战,建立有秩序的信息世界。

第二步:找一个固定的地方放置若干固定的盒子

可以是真实的盒子,也可以是笔记应用软件。

有效分类,不随手,不乱放。

第三步:主动回忆

有时候灵光一闪,赶紧记录。这是良好笔记的标配。

但是灵感往往觉得缺点什么。

这个时候需要主动回忆,不论是翻看笔记还是回想,将能想到的需要做和想做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这就能够主动的清空信息,为大脑减负了。

误区2 笔记=计划=日程

我们的做法:错把笔记当日程表。

总想一步到位,一次笔记完成梳理排列和进度安排。

常常只有日计划和周计划,最多来个月计划,仿佛没有长远的计划。

越记录越迷茫,越不知道自己要先做什么事,该怎么下手做长远的事。

我们会记录各种工作,也懂得按照四象限轻重缓急来记录任务,也会拉来番茄助阵工作。

但是笔记本上永远都是列不完的待办事项清单大于打钩的完成事项。

大咖们的做法:

第一步:将主动回忆并按信息分类列出的笔记点,按照当前任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①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标记为年度目标。

②超过一年的标记为长期目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虑更需要留出记录的空间。

第二步:梳理

列出自己都在现实中扮演什么角色,社会、职场、圈子、家庭、自我认知等等。

根据角色把“当前任务”、“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灵感”对照角色分门别类安放好,把信息通过笔记从大脑中转移出来。

第三步:延伸

①根据梳理好的笔记,为每个点找出关注点,强化大脑日后搜集相关素材。

②个人的成长、健康、爱好、人脉、财富管理等等自我认知和精神生活也是笔记延伸的重要组成,因为文学的创作思路有很多都来自于此。

误区3 随时记笔记并且多地存储

我们的做法:

笔记的信息出现在以下各个角落:

电脑、而且很可能不止一台电脑;

手机&手机里的相册;

相机;

便签、纸即时贴;

微信、QQ空间、博客、微博、简书、云空间……;

办公室或者家里的某一面甚至几面墙上;

手写本、纸;

我们抓拍了一张很有创意的照片,心想先放手机里,用的时候再找出来,可是往往用的时候不是忘了这张照片就是花了好久才从相册里翻出来。

大咖的做法:

①用任何形式笔记都OK,但一定将它们都送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放盒子的书柜,也可以是一款喜欢的笔记类应用软件(注意这里是一款,不是两款哦)。

②重要电话随时记录核心并进入笔记的“盒子”,重要短信邮件聊天记录都要进入笔记的“盒子”,不让它们长期停留在手机和工作邮箱里

误区4 以为存储就是积累

我们的做法:

①存好货,用的时候翻出来看看能够提供哪些素材。

②建立了细致的文件夹系统,慢慢的自己都不愿意在存储信息的时候点开一层层的文件夹。

③常常忽略给笔记的信息贴上丰富的标签而把过多的时间放到信息的分类上。

存储绝不等于掌握,它只是给了我们积累知识的安全感,让我们自以为有用的时候可以找得到。

每一条笔记都是一个密码,只有我们自己加工组织完,才能破译成通往成功的路。

大咖们的做法:

第一步:为每条笔记起一个好名字,日期、地点和关键信息一个都不要漏。

第一时间对笔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

第二步:简洁的分类系统:笔记组-笔记本-笔记

将笔记进行组织的有效手段,因为必须认真思考才能它选择一个合适的分类。

第三步:分类做不到的事情,都让标签去做

①不使用原文存在的字眼做标签,从另一个维度去思考标签内容,是提炼总结的过程。

②一条笔记被赋予多条标签,让它不会局限在一个领域。

标签的内容并不仅仅在于看到了什么,

更在于我们想到了什么。

开动大脑多维度的散发这条笔记背后的思考,

其实是最好的加工。

正确的方法,能让笔记变成哆啦A梦的口袋,随时随地为我们掏出灵感的源泉。

让笔记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让笔记带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附赠大咖们最喜爱的笔记小工具:

①便签纸即时贴

随时记录,随时移动,便于分类组织,呈现思维导图的画面感和逻辑线。

小贴士:一定要买黏贴力强的,你不希望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吧:

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理好思路的便签纸树如杏花微雨洒落一地。

②好用的APP

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