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故事
王城故事之一:跑马场的故事
“跑马场”是伊斯坦布尔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核心区的中心。在几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托普卡帕老皇宫,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地面建筑和不远处的街道地面下,宏伟神秘的“地下水宫”。除蓝色清真寺和奥斯曼老皇宫以外,其它建筑大多是古罗马时期的遗存,其中的“跑马场”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原作”。这座大型的公共广场保存了罗马风格,虽然之后的千年风雨让地面上的每块砖都沾染过血迹,但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见证着历史的潮起潮落。
公元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堡全城沸腾,人群涌向“跑马场”,君士坦丁大帝御驾亲临,主持开城仪式。现在很难想像当年那个能容纳10万人的逐渐向上延伸的看台该有多么壮观!看台上的皇家包厢直通皇宫,君士坦丁之后的数百年,这里都是历代皇帝和贵族们的娱乐场所,他们常在下午观看热火朝天的战车比赛,偶尔有哪位皇帝本人技艺高超下场亲战,必将博得人们狂热的追捧,赢得更多的爱戴。
“跑马场”的中心位置矗立着几座历史上的著名建筑~粗石方尖碑,狄奥多西方尖碑和一个从地面孔洞里伸出一小截的绿色“蛇柱”。
“蛇柱”最早是座青铜铸造的三脚祭坛,是古典时期希腊联军战胜波斯大军后向神供奉的纪念物,从公元前478年起就一直矗立在特尔斐阿波罗神庙前。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将它带回新都,用于装饰“跑马场”。本来祭坛的顶部有三个蛇头支撑的金碗,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那些比足球流氓还要不堪的十字军们劫掠了这座城市,金碗不翼而飞,祭坛被毁,只剩下矮矮的一截突兀地立在那里,向过往的人们证明贪婪的暴行往往披着神圣的外衣。
广场中心的石柱是狄奥多西方尖碑,当地人称之为“埃及方塔”。它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于公元前1490年雕刻完成后,安放于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门前,用来供奉太阳神“阿蒙”的。方尖碑上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记载当时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将其运回君士坦丁堡,隆重竖立在“跑马场”上,在重新安装的方尖碑底座上,这位皇帝雕刻了自己和家人坐在包厢里观看战车比赛的情景。
然而,当年的比赛盛况,不仅让人们咆哮呐喊,还曾经因为现场情绪失控,引发过严重的政治危机。
公元532年,登基5年的查士丁尼皇帝因战车比赛裁判不公引发了公众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迅速蔓延成了围攻皇帝的导火索。广场上流言四起,暴躁的市民在恶意鼓动下放火烧了皇宫周围的建筑,在数万人的围攻下,皇宫大门岌岌可危,皇帝让卫队准备好小船准备逃走。
这时,他的王后迪奥多拉~一位马戏团训熊师的女儿,出身卑微的歌舞演员,以她过人的胆量和机智喊出“宁可披着皇袍死,不愿苟且偷生活”!这对夫妇招来刚刚从战场返回的将军贝利撒留,率领士兵悄悄围住广场,当广场上的人们听到喊声时,惊恐的人们已无处可逃!三万多人惨死在刀下后,广场被血泊淹没,士兵们就地挖出大坑,死者被原地掩埋。
“跑马场”是帝国权力中心的晴雨表,不仅在查士丁尼时代如此,其后的历朝历代依然如此。城市里的大型公共广场从来就具备这个功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血溅广场”在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又发生过,苏丹们于是不再举行战车比赛,甚至很少出宫,炫耀皇家威仪改在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上进行,那是后话。
今天的“跑马场”依然是土耳其靓丽的历史名片,坐在喷泉旁边的长椅上,看着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群川流不息地走过,好像时光在眼前缓缓流过。时代巨变,沧海桑田,广场上人来人往,神来神往,但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亦如人性般坚韧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