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

史话三国:曹操把大将军让给袁绍后,此时谁说了算?

2020-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诗词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公元196年,曹操在荀彧和程昱的劝告下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许县。许县因天子的驾临更名为许都。

汉献帝乔迁之喜,为了讨个好兆头,年号也由兴平改成了建安,取建立安定之寓意。

公元196年是为建安元年。

汉献帝投桃报李,稍作喘息,立即开了一个关于“迎驾之功”的表彰会。

【《三国志-荀彧传》记:天子拜太祖(曹操)为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汉献帝御告天下,以曹操为大将军,以袁绍为太尉。

袁绍得知后立马就急眼了,我嘞个去,什么情况?

我们老袁家可是四世三公,他曹操算个什么东西,阉竖之后,从小到大一直在我手下混,现在有出息了,比我的名号还大了?我以后见了曹阿瞒还得尊称一句曹大将军?

【《三国志-武帝纪》记: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

曹操觉得好像也不太合适,因为现在袁大哥依然有当大哥的实力。

没办法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算了,我曹某人也高风亮节一把,把大将军的名号让给他,看他袁本初还能说啥。

汉献帝在曹操的请托之下,改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此时袁绍为太尉,行大将军。

袁绍的官看着好像要比曹操大一些。三公名号太尉要高过司空,大将军的名号又高过车骑将军。

那问题来了,抛开掌控天子的因素,此时曹操和袁绍谁说了算?

答案是曹操。为什么呢?因为曹操还有一个真正掌控实权的名号,录尚书事!

【《三国志-武帝纪》记: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原来在汉献帝还在洛阳没来许都的时候,就已经给了曹操录尚书事的职权。

录尚书事的意思是总领尚书台一切的工作,包括荀彧那个尚书令所干的活都归曹操管。

这个尚书台和录尚书事什么来头?这么厉害吗?

要说清楚这个事还得追溯到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时期。

汉光武帝刘秀,一代英主,为了加强皇权,防止西汉时期权臣把政的情况再次出现,把原来由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负责的辅政职权划归了隶属于少府的尚书台。

简单来说就是上达皇上的文书之类的奏章、奏折、奏本,全部由尚书台直接交给皇上,不再经过三公之手。

尚书台因此逐渐发展成了政要机构。

另外尚书台配备的官员除了尚书令外都是些俸禄不高的小官吏,他们负责整理、归类、抄写文书,弄好了交给尚书令然后再交给皇上,由皇上来定夺。

“于是天下大事皆决于上。”

皇上不是全才,他在处理政事的时候还需要一些参议人员。也就是辅佐皇上决策的人员。这些人就由皇帝任意指认,官职可大可小,不局限在三公九卿这样的高官范围内。

经常参与辅助皇上决策的官员就会被指定为录尚书事、平尚书事、典尚书事或者领尚书事。

于是形成了官无贵贱,看其职务闲要,职务闲要完全由皇上裁决,皇权在光武帝这样的强主手中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之前的强权皇帝多用俸禄不高过九卿的官员来担任录尚书事,而孱弱的皇帝这种指定参政人员的权利早已旁落,在东汉中晚期基本就是外戚来担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东汉中后期基本就是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的局面,但是尚书台的地位一直没变,三公的权利已经被架空,仅剩虚名而已。

所以拿到录尚书事职权的人,才是真正的实权派。

曹操手握录尚书事的职权,一个大将军的名号他当然无所谓了。毫不眷恋地让给了袁绍。

这也极其符合曹操一贯的调性。曹操一直就是要实惠不要虚名,曾经在《述志令》中公然宣称绝不“慕虚名而处实祸。”

袁绍却恰恰相反,爱面子胜过爱里子,就爱搞表面繁荣那一套。争来了大将军有啥用,官渡一战后,还不是郁闷吐血而亡。

伪君子败在一个不拘一格的大奸雄手中也在情理之中。

2020年4月17日晚,锦书雁字记于北京通州。

(观点无甚小对大错,言之稍稍有据即可。喜欢此文,烦请点赞;有不同观点,请留言评论;不喜此文,亦可直接忽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