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家庭》摘录二
有的人很聪明,看别人下象棋,自己琢磨一阵子,水平就已经超过很多下了好几年的人。但他如果想晋级专业棋手,就需要背棋谱、记套路等,因为专业棋手不能全靠悟性,还得加上努力练习。这个时候,他就会抗拒,因为这会破坏“我大脑动一动,就能远超他人”的自恋。对于有着脆弱自恋结构的人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
有人指出问题,就是对自恋的摧毁,也是对“小我”的摧毁,会导致痛不欲生的感觉。对于人格稳定的人来说,正视错误,改正它,继续把事情做好就行了。但是脆弱自恋的人会觉得,“我的观点错了,就等于我这个人错了,那我就要死掉了”。所以,他要拼命捍卫自己。
我自己也是这样,男友不愿意回应我,我就加大音量,甚至歇斯底里地吼叫。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婴儿剧情:我需要你,你不回应我,我就哭;不断加强哭声,试图唤醒你,你再不理,我就哭到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婴儿没有反思的能力,没办法换个模式跟父母沟通,婴儿的剧情就是简单的“你不回应我,我就会死掉”。把这个剧情认同成自己模式的人,往往都会在亲密关系里“死磕”,拼命向“爱无能”的人索爱,因为如果停止哭泣,就好像自己要死掉一样。
这个剧情很荒诞,但由于创伤发生得太早,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以至于我们会全身心地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因为生命早期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我们的脑神经回路,神经肌肉细胞的记忆会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过往的体验。
有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需求和依赖的孩子,才能证明自己是完美的父母。(错)
所谓自恋维度,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多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遵循自由意志而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绽放自我”。如果绽放自我的同时,还能够链接事物本质,那么自恋就会转化为创造力。
隔离客体的人不关心客体的真实需求,会避免让自己体验到复杂的情感,比如羞耻、愧疚和同理心,这样也就回避了复杂的责任,比如回应、理解和安抚客体。
一个人内在的自由度有多大,人格的宽度就有多大。人格的宽度,最初是从父母对孩子各种行为的反应中构建起来的
强迫症实际上是用一种痛苦来防御另外一种痛苦。 最可怕的痛苦,莫过于无回应带来的不存在感,以及父母过度反应带来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死亡感。拿洗手强迫症来说,反复洗手虽然痛苦,但毕竟是可以掌控的事情,总比去体验失控带来的死亡感要强。如果内心的恐惧得不到释放,那么强迫症也就没法停下来。
由于人性天生的缺点,很多人对自己的惯性模式不仅刹不住车,而且越是危急时刻,越会用力踩油门。
害怕别人会责罚自己,所以先批评自己的孩子,相当于“自扇耳光”。他们内心的台词是:你看,我都先自我惩罚了,你就不会来责怪、惩罚我了吧!
对方拥有伤害我的权利,而我是无助弱小的,我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所以只能小心翼翼地讨好。(错)
这种人会特别关注那些敢于写出亲子关系真相的人,比如我。他们通过激烈地攻击我,获得两层快感:一层是“李雪替我攻击了我的父母”,一层是“李雪还承担了所有罪恶,而我是清白高尚的”。如果我不明白他们的投射游戏,就很容易被激怒,而激怒我,正好是他们潜意识中的目的——终于把自己内心的怒火在别人身上点燃了。由此,他们会得到快感的释放。一个人想要激怒你,就是勾引你认同和进入他的内心剧情,当我们懂得了“投射”这个词,就会明白所有试图激怒别人的人,说的话其实都是在说自己。
妈妈经常能在一些小事上不动声色地激怒我,然后我崩溃痛苦,她却很平静。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被妈妈激怒呢?原来,妈妈的内心剧情里有一个孤独的婴儿——无论怎么努力,父母都不会看一眼的孤独婴儿。所以,妈妈通过无视我的存在,把她内在的婴儿投射给我,让我体验到她的无助、绝望、愤怒和崩溃。而我非常配合演出,完美承接了她内心所有的痛苦挣扎。
如果一个人平时跟孩子、配偶,以及各种朋友都相处正常,但是一回到父母家就崩溃痛苦,那说明他父母本身太痛苦,他们无法自抑地要把内心的痛苦投射出去。而生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已经习惯了配合父母演出。
父母无法停止评判子女,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挣扎太严重了。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投射给子女,从头到脚挑毛病,把子女及其他人也说得一无是处。这样一来,他们才能暂时自我感觉良好。子女如果不觉醒,就会认同父母的投射,会觉得自己是个错误的存在,一点价值都没有,甚至会自杀。
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激怒别人、自己来扮演受害者的游戏,就像成瘾一样停不下来。对待这种人,我们要理解他的内心剧情,坚决不上套,也就是:不愤怒,不配合演出。假如你没有被激怒,他会变本加厉,说更难听的话来刺激你,一定要让你爆发。而如果你足够强大,就是不爆发,他最终自己就会暴怒起来。“受害者”游戏在你这里演不下去,他也就不会再时常找你配合演出了。
被人激怒,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剧情跟对方的投射匹配了,你认同了这个剧情,继而陷入了角色。如果不想被人激怒,就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当你能看破所有剧情,任何人都无法激怒你。
一个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是“你好,我也好”,双方彼此陪伴,同时又各自精彩,或许从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赏,都能够绽放自己的活力。而一个假自信的人,潜意识深处往往是自卑的,只不过因为展现出了才华,获得了外在成功,这才绽放出一部分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就像烟花,绚烂绽放后只有空寂,故而假自信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不行”。
投射”(projection),即把自己身上最难以忍受的部分,比如负面的情绪和自我认知等,统统扔出去——通常是扔到配偶或者孩子身上,让他们来承接,让他们来扮演那个愚蠢、抑郁、被嫌弃、没有生命力的角色,而自己扮演高明、正确、热情、有活力、有力量的角色。
这种投射,在亲子关系中特别明显。父母肆无忌惮地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把一切不幸都说成是孩子造成的,肆意羞辱、贬低,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让孩子觉得自己离开父母根本活不下去。这样的父母,会紧紧抓住孩子不放,把孩子当成自己情绪的垃圾桶。父母发泄完情绪后,会觉得浑身轻松,而孩子的生命能量会变得特别低。一个网友说:“妈妈拿我泄愤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中了毒一样。”这个妈妈投射出来的自己都难以忍受的部分就像毒药,扔到孩子身上,毒到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