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哲思

对话,打破集体潜意识的“理所当然”

2019-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垦读者
对话,打破集体潜意识的“理所当然”

Day 117

再读昨晚的授课记录。

对话探讨的核心是思维。

昨晚授课抛出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对话旨在探索人类内心思维的作用方式——伯姆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毫无疑问,这种探索必然会对我们所固守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对自我的认识,提出严格的质疑。”经过昨晚的解读,重新理解这段话时,“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浮现出来。第一遍阅读时,我的聚焦点在于人类的思维具有有限性和主观性,这大致就是政治哲学的初级概念:人在认识世界时,必然带有自身的主观性。同时,这也是在读阿德勒的整体人格观时烙印下来的观念,但在伯姆这里,显然,他要强调的是,人类思维受制于集体。集体意味着产生集体的客观因素,如地理环境、文化氛围、观念传统等外在元素,对个人思维的影响和塑造。这种影响留存于潜意识当中,逐渐成为塑造思维的底色,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面子往往最重要,而西方人特别注重隐私。这背后,就是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伯姆强调的对话,就是要质疑和打破这种潜意识带来的“理所当然”。

再想想,我们很多时候思考时所常说的,“我认为”,果真是个人理性思考的结果,还是只不过借着个人的大脑和嘴巴,说出了集体蔓延的观念?

那么在啃读时,如何去限制这种非我理性思考,而真正进行理性思维呢?

与文本建立真正的对话。

譬如我们要深入理解什么是佐藤学所谓的“倾听”,一方面,要深入到文本中,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论述倾听的,再将其梳理出来的——倾听有两个方面:一是听想法内容,此外是听心情,但止步于此,并不能构成对我们认知结构的重塑,再深入一点,为何佐藤学如此强调倾听?原来,在主体性神话长期主导的课堂中,师生之间无法对话,产生虚假主体的根源,在于教师无法倾听,一般思维假定中认为,学生课堂效率不佳在于,学生不好好听课,即是学生倾听的不足导致的,而实际上,教师也极少能够做到对学生无条件接纳的倾听,或者仅仅限于听回答的内容,其背后思考的脉络、心情和想法往往被忽略,也就是真正的根源在于教师不会倾听。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佐藤学尤其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但如果是被集体潜意识所挟制的思维,会怎样“对话”呢?

“的确,倾听很重要,因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只有倾听学生的回答,才知道学生的学情,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但学生越来越不会倾听,也的确是一个难以改变的现状。那种年龄越大,课堂一片如死寂的现象,也的确让人无奈。”这种“对话”背后的思维假定,犹如本身戴了一副模糊的眼镜,所看到的只有学生的不足,此后进行的行动实践,也无非是以“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这种管理学生的单线思维模式。

这种对话未必是正确的,但它包含的质疑,会带来教师自身思维的不适乃至阵痛,然而,这才是对话真正的核心。它扫描和探索人类思维,发现其中被集体潜意识所不知不觉塑造出来的思维假定,打破这些假定,将想法和思维与他人共享,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

昨晚授课最后抛出的几个普遍的问题就包含着这种种弥漫于教师群体中的思维假定:学生需要管理、读书的意义建立在特定功利目的上、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师在现状下难以获得职业幸福……幸运的是,借着伯姆的对话,我们得以开始返照自身,与自己开始对话,这将构成并持续有意义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