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写作》| 书评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交流。即便他一言不发,默然相对,也会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对于喜欢读书、写文章、做学问的人来说《读书·治学·写作》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不可不读。
《读书·治学·写作》是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唯一自选集。季羡林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著名作家。
在年轻时他就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是“清华四剑客”之一。回国之后,他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中国文坛有很大影响,颇受读者欢迎。
多年的创作生活,季羡林遍尝了个中的酸甜苦辣,对于读书、冶学、写作,他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
纵观全书,季羡林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文得学养”。文是用来载道的,作者要有深厚的学识,写出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达到“文质并茂”的境界。
现在很多人追求写文章的诀窍,一些出版社也出了“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季羡林对此大加批评。他认为,“ 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书中来 ”,所以他鼓励读者多读中国古代文学典集。
文/Lindsay語絮季羡林(199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歌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份,读书、治学、写作。季羡林推荐了他最喜爱的文学书籍以及对他治学影响较深远的书籍,并讲述了阅读中外文学书籍的感想和收获。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 — 季羡林
治学要有“文得修养”,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所有好的文章都是在“惨淡经营中” 写出来的。
漫谈散文,中国是世界散文大国,并例举了古代许多文学大家的名篇之作,散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产物” 。当代也有许多散文大家,例如,朱自清、林语堂等等。
散文写作的方法。需要 “文以载道、惨淡经营 ”。一篇优秀的散文除了文章的标题吸引人,文章的结构脉胳要清晰有条理、有节奏、遣词造句,优美洗练、字斟句酌 。
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诗人和词人,十分重视修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人所共知的。王安石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中的 “绿” 字,是诗人经过几度思考才选出来的。
梁衡问季羡林先生:“ 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 先生肃然答道:“ 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 不说季先生学问如何,单凭这句话,他就令我肃然起敬。
后记:季老所做的学问,确实是偏,而且没有现实的功用。吐火罗文,原是印欧语言中的一种独立语言,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残卷,现在全世界懂这种语言的人寥寥无几。他研究的还有,梵文,大印度佛教、敦煌学等。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書法,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