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图书简读
《乌合之众》集体失智与集体失德
你会遇到集体失智与集体失德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从此书作者古斯塔夫的角度上群体心理的真实样貌
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有很多偏见和妄断,却仍然带给我们很多生活思考。
这里不就书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详尽的解释,就单单从两个群众心理角度,集体失智与集体失德,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本书。
一、被抹平的才智差别(集体失智)——每一个人在特殊的群体环境里似乎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消失不见了,跟随着多数人的决定而决定。又或者说无法坚持自己的想法。
|当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群体其实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活的生物,一个活的整体。其共同的情感与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家肯定都经历过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将在2012年年末降临,当时的各大论坛贴吧网络媒体都在疯传此事,小编身边的同学甚至通宵在论坛上刷留言,以求慰藉。这样一件如今看来十分疯狂的事情在当时的大家全民狂热,投入其中,即使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被谣言所沦陷,自古以来这样的事一直屡见不鲜。
在十九世纪初,有人曾放出预言,泰晤士河将在次年二月猛涨。伦敦城将被淹没。在其后的几个月里,所有的盲从者都开始喋喋不休地重复这个预言,使得这个预言疯狂的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相信了它。即使是富有学识的人也都没能例外。竟然也全部都逃离了伦敦。这样荒诞的,对伦敦城有破坏性影响的预言在验证之日,不出意料,被狠狠打脸。
伦敦没有被淹没,当人们气的准备将散布预言的人丢河里喂鱼的时候,预言家觉得自己还能再皮一下,疯狂解释用自己只是™计算错了一个小数字,我还是很有用的,不信的话咱们一百年后等着瞧!然后……人们把他重新从河里拖出来放了他一命(以前的人还真挺stupid的)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大家需要看到的是,群体中个人突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人的个性也被磨灭了。这些差异被群体的同质吞没。最终,是人们潜意识,或者说是无意识(unconscious)的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
光说故事不算实锤,这里给大家放一个实锤。
自1951年开始,一个心理学家叫阿希(S.Asch)的就做了一个著名的从众实验证明从众现象。最为著名的一个是关于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其用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演员),第7人是真正的被试(试验者)。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演员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试验者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
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总结一下,就是很多人还是宁愿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放弃自己的判断
|人在群体中难以坚定的个人意见与想法。作为人的智慧往往排不上用场|
|同时,三个原因影响了群体无意识的决定——共同情绪的本能,传染的强度和反复的暗示,群智的一切来源于此|
二、拒绝认罪的罪犯(集体失德)——人犯罪的勇气,就是不被惩罚,不被责怪,又或是能得到表扬和心理上得到的优越感。群体为此狂热。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让身处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这时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硬道理。因为群体是一个无名氏,无名氏无法受到指控|
关于群体犯罪的历史,我们从1789年巴士底狱暴动里说起,暴动者冲进巴士底狱时没能如愿以偿的找到政治犯。看到的只有八个人在巴士底狱的尽头,分别是监狱长、四个贩假证、两个精神病、一个同性恋。而监狱长的责任只是一个当保姆的人,当暴动者蜂拥而入时,监狱长正在细心的替一个精神病擦口水,暴动者看他做完手里的事情,看看这个人能不能供出政治犯的位置,监狱长当然一脸懵逼,什么政治犯?这里有这么高档的犯人我™怎么不知道,然后就被从四面八方的暴动者吊打一顿,走投无路委屈巴巴的监狱长不小心撞到一个厨子身上。场面突然静如鸡。
这厨子本来也是来看热闹的,突然被所有人盯着有点搞不懂状况,心里也明白“事情大条了。”大家意见纷纷,在吊死、砸死等选择中最终决定让厨子亲自割开监狱长的喉咙。厨子本不想杀人(我™只是想看戏),但在此刻却相信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行为,甚至自以为是的认为应该给他颁发一枚勋章表扬。激昂的心情让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厨子脸红脖子粗,握着从众人中借来的一把已经钝了的刀,慢慢地,以他娴熟的厨师手艺,成功割断了监狱长的喉咙。
类似这样的群体犯罪,还有九月惨案(民众暴起屠杀清洗官僚贵族)和巴黎公社曾颁布的性资源共享(女子统一分配丈夫,否则叛国处死)这些例子里清晰的映射了群众幼稚的良知,在残忍的“善心”中尽情释放。
人们会去迎合群体的一个角色去扮演好自己。哪怕是罪犯。
以下是实锤时间
在2001年的电影中斯坦福监狱实验里,我们可以看到以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为原型,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到了第六天就宣告终止。
终止的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严重伤害。试验过程中,囚犯们实际上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界。在持续了六天的试验中,大约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触这群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狱官。在接触了所有的囚犯后,他观察到这场模拟试验在这批学生囚犯身上造成的反应与首次坐牢的人非常相似;24名囚犯的父母和朋友在探监的时间和囚犯接触,而其中一位母亲在探访之后寻访了一位神父,在神父找到了一位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如何让她的孩子脱离“斯坦福监狱”,这名律师在试验的最后一天与所有的囚犯进行了访谈。每一个人仿佛被试验者传染都将这个试验当成了真正入狱。
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家津巴多,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之中,无法脱身,唯有服从,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在这样特定的群体里,人们都无意识的跟随着群体的头衔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态度。这样的实验照应了历史上很多民族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犹太人大屠杀,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世界里还在不断的上演
人的虐待心理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现今的研究仍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有的只是当我们被群体心理影响时犯的罪。
让我们从回标题,什么是人无法摆脱的原始本能,浮现在脑海里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还是残忍的强弱法则,前者是未开智的生活,后者是无人情的现实,对应着失智和失德,这两者构成了人的原始本能,也是小编在书中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乌合之众这一概念里最直接的恶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