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仨

2021-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花间小筑
梁晓声

第一次对作家梁晓声有深刻印象,是看《朗读者》时。印象很深的是他回忆儿时生活的那段文字《慈母情深》,写自己想买一本书《青年近卫军》,去给母亲要钱,看见嘈杂混乱、说话都要喊的车间里,母亲埋头在缝纫机前忙碌的情景……那般真切地留在他的记忆中,以致于很多年后历尽沧桑的他说起来依然动情不已!就是那一次,我记住了梁晓声,贫穷苦难的童年,给他的人生打上了最初的底色。很多年后,他成了著名作家,但看着他的面容神色,还是隐隐读出了一些苦涩……

汪曾祺

想不起来最早是在哪里知道汪曾祺,是因为教材中那篇《昆明的雨》,还是了解西南联大历史时?因为注意到他,就更想深入了解,所以读了他的多本散文集,甚是喜欢。因为“生命本来从容”,所以他的笔下写自己写家乡写亲人——祖父母、父亲母亲、大莲姐姐、三姑父,还有幼儿园的王文英先生、那个暑假的韦鹤琴先生,写昆明写西南联大写师长同学——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闻一多、沈从文先生,德熙、蔡德惠、管道具的大姐、黑妞、地质系的马杏恒、杨起、欧大澄、郝贻纯,也写同事朋友——老舍、赵树理、林斤澜等。因为“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所以他的笔下有草木春秋,有虫鱼鸟兽,有故乡水他乡意……因为“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所以他在乎家常酒菜四方食事,他关注吃食且亲力亲为,练“买菜功”、切菜炒菜……文章读来平和恬淡,满目生香。渐渐才有点明白对他的赞誉: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梁实秋

还是我读书不精,后来不知怎么就把汪曾祺先生和梁实秋先生搞混了。也许是他们都喜欢美食,而且还能“述以文者”。杨师傅借给我一本梁实秋的《雅舍谈艺》,泛黄的书页记录着一道道美食——西施舌、佛跳墙、……这样的文章不能一口气读完,就像吃饭时肚子总是有限的,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全塞进去。这本书读了好久,有空了翻两页“品品”美食,高兴了随手打开“尝”几道菜,兴之所至随心所欲,就如同真吃了一般开心!看似平淡的生活日常,在他们笔下就这样生动鲜活了。大家,大抵就是如此吧!

梁实秋先生因为也姓梁,所以一度我也曾将他误认作梁晓声先生,粗枝大叶实在不该!如今已经不会这样了。不过,想起他们三人,还是觉得人生经历对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你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在岁月中一点点将你的样子描摹勾勒出来。梁晓声有七年的北大荒经历,他的知青文学、北大荒系列影响很大,善于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虽悲苦但坚强;而出身书香门第的汪曾祺也好、梁实秋也好,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以及富足生活的平和,都给他们的人生打下了明亮的底色,即使遭逢动荡也自有一份恬淡依然在笔下。这些,是个人后天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的!

他们仨啊!

5.11下午和美姐姐湿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