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的十二条KK原则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沈磊

凯文·凯利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对于未来十二条前瞻性思考。因为我最近在看“自我发展”的相关内容,所以,觉得KK提出的观点,套用在self development上似乎也能成立,借用他的框架,梳理一下自己的体会。

1、形成(Becoming):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传统观点认为,青春期之后自我发展就陷入了停滞,但是近期的研究发现,其实我们的心智结构是可以不断升级的,只不过平台期有点长,而且没有外部契机,比如重大挑战,同时缺乏内在觉悟,发展起来有点困难。“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虽然是杜撰的,但确实说明了人升级的可能性。

2、知化(Cognifying):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薪酬。自我发展理论从初期的皮亚杰建构认知论开始,已经经历了若干个重大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对上一个阶段的扬弃和发展,都引入了不同的技术。所谓技术,在我看来,就是把打破约定俗成的“显然”,利用行为实验去观察结果并提炼出指导性的工具,看似是逻辑,其实是认知。

3、屏读(Screening):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显然,在自我发展历程中,任何一次“适应性挑战”都是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比如养成锻炼的习惯、学会积极倾听……看似只是学习一个“技术”,如果一直没有进展,那十有八九就是“适应性挑战”了。劳而无功的沮丧之余,其实上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发展之门。

4、流动(Flowing):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数据。我们每一次应对“适应性挑战”不但是心智结构的升级,关键是行动以及对其的反思,才能真正实现这种艰难的“阶跃”,行动之所以重要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对“知行合一”的追求,而是只有通过行动才会产生“数据”,才能够对此观察和分析,才会有真正的发现。

5、重混(Remixing):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每一次自我发展的“阶跃”过程,并不是颠覆性的,而是具有更多的包容性:既保持了原先自我保护的诸多假设,又形成了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更关键的在于对这两者还产生了辩证反思的能力,打破了原来非此即彼的单一性,而形成了可此可彼的选择性。

6、过滤(Filtering):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赚到钱。我们对待生命中大多事情的态度都是被认知模式过滤过的,因此我们不至于陷入什么事情都去仔细分析然后决策的汪洋中精疲力尽。所以,面对重大挑战感觉快要抗不过去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能量和注意力都聚焦于“一件大事”,艰难熬过去,就往前往上迈了一大步,即便没有“阶跃”。

7、互动(Interacting):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逃遁到深山老林里一个人苦修然后下山一战成名的模式在自我发展中被证明为低效的,正应了那句话“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周围人全方位的反馈,给每个人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客观的观察,有助于破除自身的盲点,将力量用到刀刃上。

8、使用(Accessing):所有权价值变成使用权价值。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一个人机缘巧合完成了心智模式的阶跃,拥有了“复杂度”更高的mind-form,那还需要经历现实的挑战,记得金大师《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个桥段,张无忌习得九阳真经后,跟人动手上来就被人家扫断了腿,关键还是要能解决问题,越用心头越是澄明。

9、共享(Sharing):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自我发展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了自己的“境界”,更在于能顺畅协调处理与周围事情尤其是人际关系。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关键在前者的“社会性”上,因此,与其到处分享自我修炼之道,莫不如用一言一行彰显之,让事情处理圆满,让周围人因自己而感到幸福。

10、开始(Beginning):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据说超越“自我意识”达到“自我自变”的人,在全球顶尖高阶段管理者人群中也只有1%,知其雄而守其雌,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但协调一致通透自省。坦率说,这就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巨大价值,有时候因为看见,所以知道,才能冲着目标而去,现在一切切刚刚开始。

11、提问(Questioning):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我们对自身的发展大部分时间来自于自我提问,那些拥有答案的满足感往往是虚幻的。诚如马克·吐温所言: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击败了我们,而是似是而非的东西。一旦我们觉得“知道”了,此时恰恰要问:我如何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是对的呢?

12、颠覆(Disruption):内因从来不是主要原因。对个体的存在而言,内因绝对是第一位的,价值观决定行为;可以对个人的发展而言,外因绝对是主导性,尤其是在VUCA的当今时代,能够适应外部变化,不断挑战和发展自己,既是一种大势所趋的被动选择,也可以是一种主动迎前的积极应对。适应已经成为一切!️Self Develop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