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什么样的教育更有可能成功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所需信息,家长也意识到,孩子根本用不着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在学校里死记硬背那些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提供答案的内容。
在世界各地,许多人都在重塑学校的事业上。全球教育大业很可能走到了历史性的拐点之上。
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动手学习”的新高潮。美国各地的学校再一次将需要动手做事的项目学习(PBL)、创客空间和设计思维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学生的每一次搭建,每一次创造,都意味着他们全身心投入在了学习过程中,正在不断构建和完善未来独闯社会所必备的重要技能。有些学生在传统学校环境中默默无闻,却能在以多元化、非学术技能为核心的协作式学习环境中大放异彩。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动手学习的经历对他们的成长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当学生拥有学习的话语权,能对自身的努力进行自主管理时,他们就会以更加投入、更加快乐、更加强有力的心态去迎接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也不再束手束脚,用不着照本宣科念叨那些学生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知识点。随着教师的角色从讲课过渡到引导,教学的本质也为更加真实的学习和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时的成绩单与精熟成绩单联盟
有个说法叫做“所测即所得”(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
在20世纪60年代的成绩单和现在的成绩单一模一样。这份过时的成绩单,专断着我们为孩子提供教育的方式,阻碍着K-12学校的创新步伐。
精熟成绩单联盟提出新模式评估体系,不是根据传统的学科成绩,而是以学生的各项必备技能和心态取而代之。这种新型成绩单鼓励学生去挑战复杂的跨学科项目。学生们不再害怕尝试,不再畏惧风险,因为他们知道,暂时的挫折根本不会影响他们的分数,只不过是在创建令自己为之骄傲的作品过程中所必经的历练。学生要满足的标准是能力的精熟,不再是完成固定数量的学时。
创新时代,学生需要掌握与以往不同的能力,包括创造力、沟通能力、利用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概念化能力。专家可以对学生掌握上述能力的情况进行判断,但利用标准化考试对这些能力进行评估则是徒劳的。如果我们真的想为孩子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孩子为迎接创新时代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就要信任教师、信任学校,相信他们能在新型评估模式的指导下,为孩子给出审慎的评估意见。我们的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明方向,而不是将所有学生通通推送到“一考定终生”的死胡同里。
教育大局的改变是有难度的。对于那些站在教育金字塔尖上俯瞰全景,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尽收眼底的领导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变局已定,无可逆转。
大学创新,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近期涌现出的一批以重塑高等教育为目标的创业企业,利用各种极富创意的方式,提供中短期高强度沉浸式培训,以比大学学费低廉得多的成本,助推人们的职业发展。
未来几年,学校、学区乃至整个国家,都会发生值得纳入教育史册的重大变革。许多的学校会控制住给学生打分的冲动,为学生和教师赋予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施展才华。这些学校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真正值得培养的,并据此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灵活规划。这样的学校才称得上是为创新时代孕育优秀人才的沃土。
教育的DNA
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知识工人”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世界需要的是“聪明的创造者”。
虽然整个社会在教育领域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大部分学生依然不具备找到好工作、成为好公民的基本技能。甚至,很多年轻人连怎么做个好人,怎么让自己幸福快乐都不知道。
我们也指望着教育系统能将年轻人培养成为有责任、有见识的合格公民。可悲的是,这个目标我们也没有实现。
每当我们问及家长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什么,他们的回答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只想让孩子过得开心。”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家长和学校对待孩子的方式却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生活在一个持续创新的社会。在当下的新形势中,职业发展所必备的技能与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所需的技能是相融合的。50年前,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学校教孩子去学习“事实信息”是合理的。但如今,比别人掌握更多的事实信息已经构不成比较优势,因为知识早已成为所有人的公用品。人们只需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几下,便能通晓古今。现在,成年人需要有能力问出一针见血的问题,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进行协作和有效交流。上述技能是职业发展和履行公民责任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然而,培养学生拥有上述能力,正是如今学校的短板所在。每年教育系统都会向社会输出数百万年轻人,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考核,却只关注内容记忆能力这样的片面因素。事实上,强加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其实是任何一部手机都能装得下的。由此,我们将年轻人送上了通往失败和苦闷的道路。从每一个重要角度来看,教育亡国,绝非戏言。
前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稀缺的世界里,最佳的信息来源就是学校和图书馆。但在无处不在的互联服务出现后,知识成了像空气和水一样的免费物品,在每一台能上网的设备上都可以找到。人们不再需要教师或图书管理员的指导就能自学成才。
短短10年时间,内容知识的重要性就从前排挪到了后排。由于信息可供每一个人随时取用,在职场上,内容知识不再受到重视。在这个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利用你知道的东西做什么。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无论是想赚钱养家,过上体面的生活,还是想成为活跃的知情公民,人们所需的技能与过去相比已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道理很简单,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知识工人”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世界需要的是“聪明的创造者”。
我们在努力对教育进行“修整”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行为连根拔除了年青一代的创造精神和自信心。 比如逼迫孩子去做烦琐的事情,为了准备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词语测试而背诵定义。一遍又一遍,一堂课接一堂课,一本作业跟着一本作业,我们让孩子形成了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习惯,而不是鼓励他们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多重思路。当他们问道:“我什么时候才能用上这个?”我们只会回答:“相信我,现在记住了,以后需要用的时候就很方便了。”但以后不会用上的,而且孩子们心里清楚得很。于是,他们就把学校看作是必须跳过去的一连串大坑,而不是为实现梦想而学习技能、积累资源的场所。最不堪的是,一边是我们在大肆实施那些最能抹杀创造力的手段,另一边整个世界却在大喊着:“我们需要有创意、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的人!”我们的教育体系却对此充耳不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人们常常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几个关键点展开。
教育论战的核心观念
●教会学生掌握认知技能和社会生活技能。
●让学生们做好准备,成为有责任感、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公民。
●磨炼性格。
●在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提供帮助。
●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给学生以启迪。
●让学生们为迎接富有成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这个有关目标的问题,在每个层次的教育阶段都存在。对某一维度的侧重,例如认知技能的发展,基本上都会减轻其他维度的权重,例如磨炼性格。对任何人来说,认识到学校教育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隐性权衡都不容易,学校领导也是一样。而事实却是,学校每一天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权衡,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
如今的年轻人需要拥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唤起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目标感,教会他们掌握职业发展和实践公民责任所需要的关键技能,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创造更好的世界。
在帮助孩子保持现有热情,发现新领域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最关键的是,家长和老师能将孩子身上的热情作为切入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关键技能。能找到上学的目标感,全情投入到学校生活之中的学生,肯定能在受教育过程中学到东西,记住事实信息。 孩子们小时候的热情,无论是对小动物还是对体育运动,或是搭积木、画画、唱歌、提问、吸收知识等,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不见,无法发展成为持续一生的竞争力。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能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域。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是否能孕育出在统计学方面的专长?对画画的热爱能否让孩子成长为天赋异禀的建筑师?对乐高积木的执着能否发展成对工程技术的钻研?对提问的偏好能否启发孩子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甚至,对视频游戏上瘾能否帮孩子成为计算机编程方面的高手?
关键技能与决定性人生优势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成绩单上的项目是关键技能而非各门科目,将会有怎样的效果?针对学生的评估主要依据的是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介绍的“七大生存技能”来进行又将如何?
七大生存技能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协作的能力和以身作则的意识
●敏捷性和适应性
●积极性和创业精神
●有效的口头、书面和多媒体表达能力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校应针对上述技能拥有一套清晰的评估标准,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上述关键技能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更理想的情形则是,学校能主动去寻找不同学生所擅长的技能,专门制订培养计划,针对各类职业,帮助学生打造决定性的人生优势。每位学生的进步都应该能获得定期评估和富有建设性的深度反馈。学校中教授的一些科目和内容应有助于学生掌握关键技能,学校要循序渐进,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掌握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将内容的掌握作为学习生涯的终点。
事实上,以培养关键技能为目标,而非以牺牲关键技能为代价的学习方式,是有可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的。
一旦拥有这些“生存”技能,任何一个年轻人都能放开手脚去闯荡世界,无论其所在的环境或经济形势有多么不利。但是,我们还能做到更多。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们将热情发展为竞争力,那么他们就会像春天的小树般茁壮成长,生机盎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决定性人生优势,即培养那些他们特别擅长、特别有热情的技能。凭借这些技能他们就能脱颖而出,为雇主或社区增值。事实是,如果年轻人没有身怀决定性的人生技能便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经济上落后于他人,如今的社会很容易用外包或自动化解决方案来替代没有一技之长的员工。
未来项目
人生在世,处处是惊喜。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充满壮丽自然美景和伟大人文成就的世界之中。但令人不解的是,遍布于我们身边的这些能给人以启迪的事物,学生很少能接触到。许多学生都会上艺术或音乐鉴赏课,而这些课程大都演变成了对作品事实细节的记忆。历史课程也一样。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早已迷失在一片由定义和年代日期组成的汪洋大海之中。神奇的科学和数学发现,令人啧啧称奇的创新作品,在终日忙着背公式以应付考试的学生面前,完全失去了光彩夺目的魅力。地球的自然之美也在化学反应式或生物学定义构成的迷宫之中黯然失色。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沉浸在世界的美妙与灵感之中。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所学校,它能提供一门叫作“伟大世界鉴赏”的课程。这样一门课程可以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进行多次重复,每进阶一次,就提升难度和严谨性。我们坚信,这样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学校若想将全部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成功人才,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关键技能和决定性人生优势,并给他们以启迪。 积极的学生和动力十足的老师,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在历练意志品质、备战职业发展方面,都能取得巨大的进展。
对教育体系产生破坏作用的,是学校被迫将重点放在根本让人提不起兴趣的日常目标上。原本以帮助年轻人拥有成功幸福的人生为愿景的动态过程,被拘泥在了刻板的月度考评上。教师们无论拥有什么样的见解和方法,都必须要去执行一套他们根本不理解的每日课程安排。
现实的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
●提高标准化考试分数。
●带领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以获得合格的毕业率。
●将学生送往令父母满意的大学。
●用毫无意义的钟形曲线对学生进行分配和排名。
●上述所有选项。
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高中生所需掌握技能的核心,即“5大心智习惯”,是提出正确问题的习惯。
批判性思维的5个要素
●证据:我们是如何知道目前所了解的事情的,证据是什么?
●观点:可能存在另一种观点吗?
●联系或因果:能发现规律吗?此事之前发生过吗?可能的结果是什么?
●推测:此事有可能出现其他情况吗?哪怕只有一个环节出现了不一样的进展,事情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相关性:事关重大吗?谁在意?
学习:从内容记忆到知识应用
许多教育人士都认为“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是同义词。但事实上,两者间有着天壤之别。如今,学生在学校进行的所有“学习”几乎都是形式,而非实质。这些学习强调的无非是短时记忆,最多只能让学生在记忆中保留一小部分。
超过80%的学生都在运用反复阅读课本的方式实现内容记忆,但这种方法“存在三点不利因素:(1)非常耗费时间;(2)无法实现持久记忆;(3)会导致学生在无意中自我欺骗,认为对课本越熟悉,对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越高。
学生在学习上的时间长短并不是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标准,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学生就会忘掉刚刚听到或读到过的70%的内容。
哪些方面应该做得“更少”
教育改革的一大失败之处就在于,人们总是不停地呼吁要做得“更多”,让学生和老师都精疲力竭,却没有人去想哪些方面应该做得“更少”。
在此提醒一句:有的时候少即是多。请控制住自己,不要精细管理孩子一天之中的每一分钟时间。毫无结构的时间很有可能具有改变一切的力量。许多创新公司都会给员工大量自由时间段,让他们去尽情探索。孩子们也需要享受到同样的待遇。那么,在应试和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索之间应该如何权衡呢?这是个挑战,但真正用心的学生总能在标准化考试的关头奋起直追,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整日围着应试打转的孩子。让孩子们沉浸在他们真正喜爱的书籍之中,也许不像每天背单词那样可以直接提高他们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中的语文成绩,却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更有好处。
家庭教育怎么做
现在,我们该说说做家长这个难题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对学校彻底失去兴趣,他们给出的理由通常十分合理,因为学校太无聊。家长一听到这样的抱怨,就会本能地督促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作业、努力拿高分。毕竟,这是家长分内的职责。如果孩子抱怨说,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学习,家长便会拿出万古不变的教条来训导孩子:“因为学习能锻炼毅力。”作为家长,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本能就是要为孩子的生存而不断奋斗,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出一个努力学习、科科满分的孩子,然后让他上名校,享受美好人生。这也是我们的美国梦,任何一个自重的家长都不会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孩子错过人生中的机会。
但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中,高年级学生在学校进行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毫无意义可言。由此,便引出了一个问题。训练孩子日复一日在令人头脑麻木的低水平任务中摸爬滚打真的更好吗?如果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训练孩子接纳一种认识,认为人生不过是头悬梁锥刺股,盲目遵从指示,以他人的认可为信号做出反应呢?倘若这些行军令般的教学,事实上摧毁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呢?如果这些行为虽然怀着最美好的初衷,却实际上将孩子置于创新时代的险境之中呢?
过去几年,休利特基金会(Hewlett Foundation)和其他一些资助机构为“深入学习网络”(Deeper Learning Network)招揽了众多附属学校。如今,深入学习网络已经拥有遍及全美的500多所K-12学校。这些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都遵从了下列原则。
创新学校的教学原则
●核心学术内容的掌握:学生应建立起阅读、写作、数学和科学等科目的学术基础。他们应可以理解重要概念和运算步骤,能记住关键的事实内容,利用正确的语言和自身的知识来完成新任务。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批判性、分析性和创造性方式进行思考。他们知道怎样对信息进行寻找、评估并综合,怎样构建起一段论述。他们能针对复杂问题设计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协作:培养协作型学生,使他们能很好地在团队中工作。学生应学会相互沟通,对各种观点加以理解,知道如何达成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有效的沟通:学生能以书面文字或口头表达形式实现有效沟通。他们能用有意义的方式整理出信息结构,倾听他人,并给予反馈意见,为特定受众构建恰当的信息内容。
●自主学习:学生应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可以学会设定目标,监控自身学习进展,能对自身的长处和需要提升的领域进行反思。他们要相信自身的能力,坚信努力学习就会有所收获,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轻言放弃。同时,他们还会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他们能看到学校之中的学习经历与真实世界和自己在未来取得成功之间的切实联系。
深入学习网络中的大部分学校都利用了高科技高中等机构在教学领域的创新思路,但也有几所学校发展出了新型策略和资源。举例来说,“远征学习”(Expeditionary Learning)学校网络的网站上,就有大量K-12阶段学生的作品和项目展示,用于帮助教师们为自己的学生树立标杆。网站上有一段6分钟的视频,展示了一年级小学生利用同侪评价机制,通过反复六七次修改画作来提升自身蝴蝶画作的水平,堪称现代教育经典案例。远征学习旗下有160多所学校,4 000多名教师,分布在33个州,拥有53 000多名学生。如今,远征学习的学校数量已经超过了名头更响的KIPP学校网络。
令人惊喜的教育研发实践也不仅局限于上面提到的这些新近成立的特许学校。“教育引领21”由肯·凯创立并领导,是由170多所公立学校组成的新型联合机构,其中还包括几家国际学校和独立学校。这些学校都承诺以批判式思维、协作、沟通和创造力为核心进行教学和评估。在集体协作的力量下,这些学校都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形成了一套针对上述核心能力进行评估的标准。